一位精神科医生的大爱人生
李小兰在诊病
本报记者张学其
今年8月19日是中国首个医师节。8月16日,我县在宏声艺术宫隆重召开了庆祝大会。会上,县委、县政府表彰了10名优秀医师,县精神病医院二病区主任李小兰是其中之一。48岁的她,已在县精神病医院工作了23年,2014年她曾获得重庆市“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称号,并被推荐参加全国评选。
刻苦钻研业务
成为精神病诊治专家
1991年,李小兰从涪陵卫校毕业后分配到双路镇卫生院作内科医生,1995年调到县精神病医院担任精神科医生。
为当好精神科医生,李小兰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自费进修培训。她多次到市精神卫生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湖北医学院等地进修培训,获得了大学本科文凭,取得了高级心理咨询师,精神、智力残疾康复师等证书。
为了培训,她搭上了全部星期天和节假日。为了培训,她还出过严重车祸。时间是2011年1月,地点在涪陵,造成胸椎暴裂性粉碎骨折,胸椎里至今上着钢板。
经过培训和实践,她医技水平快速提升。2012年,她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成为精神科疾病诊治专家。2016年,她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丁螺环酮改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认知功能》的课题研究,今年通过了县科委的评审,填补了县精神病医院课题研究的空白。
精心救治
让住院病人重扬生活的风帆
李小兰23年如一日,精心救治了3000多名住院病人,让他们回归社会,被病人们亲切地称为亲人。
2002年1月,有个乡镇一名姓张的哑女精神失常,在寒冷的冬天里光着身体满街乱跑,哑女母亲将其送到医院。因语言不通,哑女烦燥得几次试图撞墙自杀。李小兰除用药物控制其病情外,还粘着张某的母亲当翻译,学习基础哑语,很快可以进行手语交流。她像大姐姐一样给张某喂药喂饭。一个月后,张某出院。如今,张某已嫁为人妇,成为人母,过着幸福的生活。
精神病人容易狂躁,李小兰多次受到住院病人的伤害。
2009年5月,县公安局8名民警送来一位在街上流浪的精神病人,他刚在一乡场上打伤了三四个居民。李小兰对症下药,让其安静下来,组织医护人员给他剪发、洗头、洗澡。
一天晚上,这个人突然躁狂发作,大打出手。李小兰紧急呼叫两名护士和厨房师傅处理,但病人还是一拳打在李小兰腰上,她腰部疼痛了一个多月,其他人也不同程度受了伤。李小兰毫不介意,仍然精心救治,让病人很快康复出了院。
23年来,李小兰收到了10来面病人赠送给她的锦旗。
扶贫济困
让贫困精神病人得到有效救治
丰都县85万人口中,有精神病人4500人左右。因贫穷,以前80%的病人不能住院治疗。
2004年,我县开展免费医疗救助贫困精神病人活动,李小兰一直担任医疗队主治医生,到各乡镇去诊病、发药,全力救治农村精神病人,累计行程4万公里。
有个边远镇的王三哥(化名),因犯病躁狂,砍瞎了哥哥的一只眼睛,迫不得已,族人将其限制在牛圈旁的屋檐下14年,睡稻草,大小便随地解决,身上长满脓疮,发着恶臭。
2004年9月,李小兰冒雨前去诊治,亲自喂病人服药。经过半年治疗,王三哥重获自由,现在成为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李小兰被王三哥称为救命恩人。
50多岁的李三姐(化名)生有两个聪明的儿子。2005年,她大儿子得了重病,花去了5万多元。她自己因焦虑过度得了精神方面的疾病,总说丈夫杀死了儿子,还要杀死自己。
李小兰对其进行药物治疗,但李三姐回家后拒绝服药,病情复发了四次。2012年,改用打针治疗。李三姐无力负担每月1875元的费用,李小兰争取到院领导支持,减免九成药费。而今李三姐已在一家企业打工,她曾患重病的儿子现在是一家医学院硕士研究生。
县精神病医院每年要接收七八十名“三无”病人,他们缺衣少食。李小兰和其他医生,年年都要到县城一些小区,设立旧衣物捐赠点,每年收来1000件左右衣物,让贫困病人有了衣穿。外出吃饭,李小兰总是尽可能打包带些回去,让长久住院的病人能够尝到食堂以外的味道。每年春节、庙会期间,李小兰都会自掏腰包,请常住精神病院的病人外出看节目,吃火锅,让病人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爱院如家
努力拼搏讲奉献
县精神病医院地处县城郊区,交通不便,李小兰常常是以院为家,将全部心血用到了工作上。
1998年,李小兰开始担任科室负责人,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加班成了她工作的常态。
周未、节假日休息,她坚持到医院看一遍。有时晚上三四点钟,一些急重病人需要处理,她让丈夫开车送她到医院,有时忙到天亮,直接上第二天的班。加班,从来都不索取任何报酬。
县精神病医院离城较远,院里许多大龄医护人员找对象比较困难,李小兰当起了“媒婆”,总是热心地为他们张罗着找对象,目前,她已经帮助多对新人喜结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