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打卡巴渝 > 正文
漫步板桥老街 感受“清风徐来”
2022-07-13 07:15:46 来源:风正巴渝微信公众号

在浅丘遍布的渝西地区,水系发达、阡陌纵横,木板石板一搭便为一桥。位于重庆永川北部,距离城区30公里的一个小镇,柳溪河嫣然一弯,环镇而过,因木板桥、石板桥多而得名“板桥”,这里便是永川“小丽江”——板桥镇,古朴柔情、悠然淡雅。

五一桥

板桥老街河岸

柳溪河

诗画古镇 美丽板桥

板桥镇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水陆交通便捷,商贸物流云集,是重庆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

板桥老街一隅

小拱桥

寨子山

在板桥镇中心有一条风雨廊街,老街长约1000米、宽约10米,两侧民居沿一条中轴线对称分布,属“回廊穿斗式”川东民居建筑风格,俗称“风雨走廊”,与大足的铁山老街、涪陵的大顺老街并称为“川东廊檐老街”三大绝品。

风雨走廊

老街两旁多为清末民初的老建筑,小青瓦屋面、砖墙结构、悬山式屋顶、窗斗梁架,与廊檐街市连为一体。这里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流,却有比这更重要的,老街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和红色遗迹。

板桥的红色历史可追溯到1925年,学生党员、团员返乡在板桥传播先进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板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这里先后发起成立了板桥新民党小组(1931年5月)、板桥区委(1938年6月)、板桥特区委(1948年8月)等地下党组织,成为永川区开展地下党组织活动最早的镇街之一。

如今,这些红色历史、革命故事已经记录在了板桥博物馆里。

俯瞰板桥老街

渝西片区首个镇级博物馆——板桥博物馆

2021年,板桥镇建成了渝西片区首个镇级博物馆——板桥博物馆,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分为板桥红色记忆馆、历史文化馆、民风民俗馆,集中展示了汉代以来板桥文化,再现了板桥地下党组织活动历史,以及板桥泥鳅灯、剪纸艺术、好人文化等,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地方性小型博物馆。

红色记忆馆

红色记忆馆由板桥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劝学所”保持原貌建成,面积约110平方米,展陈分“共产党组织在板桥”“党的外围组织”“红色英魂”“红色人物”四个单元,通过廉政视频播放、图片展示、实物展陈等方式,再现早期板桥镇地下党组织革命活动和廉政故事。

红色记忆馆

红色记忆馆展陈

历史文化馆

历史文化馆位于板桥老街110号,面积约260平方米,集中展示板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珍藏着汉朝至清朝以来的重要文物70余件;其中,最具特色的市级文保单位“高洞子崖墓雕刻”,主墓墓门左柱刻“山山水水重重复”,右柱刻“子子孙孙世世贤”。据专家考证,该联是我国迄今为止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对联实物,号称“天下第一联”。

历史文化馆

历史文化馆展陈

廉洁书画

高洞子崖墓雕刻

民风民俗馆

民风民俗馆位于板桥老街70号,面积约200平米,展陈了板桥泥鳅灯、板桥剪纸艺术、永川豆豉等非物质文化,以及端午节活动、中国好人文化,展现了板桥人民勤劳纯朴、追求幸福、积极向上的昂扬风貌,受到广大游客称赞。

民风民俗馆

民风民俗馆展陈

民风民俗馆展陈

廉洁剪纸展示区

干部群众在博物馆参观学习

漫步在古朴庄重的博物馆展厅,历史的闸门徐徐打开......板桥热土培育了爱国将军郭汝瑰,涌现出了黄一德、刘其鸣、谢百龄等红色英烈30余人。

红色医生谢百龄

谢百龄

20世纪20年代末,谢百龄是板桥四大中医之一,在板桥开了一家会春堂药铺。他医术精湛却从不计较利润,病人看病时,带的钱不够买药,以后补也行,如若忘了从不追问;病人没钱就诊,用米也行,深受当地百姓敬重。

谢百龄不仅医德高尚,在思想上也积极追求进步。他爱读进步书刊,对国民党的“清共”行为十分不满。1939年6月,在好友黄一德的介绍下,他成功加入了中共地下组织。此后,会春堂成为了板桥区地下党时事议论中心,楼上的药库也作为了地下党的集会地点。

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会春堂行医为掩护,进行党的地下工作。那时,党组织的经费极为有限,如遇需要,谢百龄总是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填补组织经费;同时,他还在药铺上方设置传递信件的邮箱,延安和重庆传来的抗日资料都经此转送。实际上,会春堂则成为了中共板桥区委的联络站。   

中共板桥区委地下联络站场景还原

谢百龄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得到了组织的肯定,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吸纳更多有志之士入党的想法。后来,他团结了能书会画鄢次昭、鄢郁文兄弟和一批关心国事的进步人士,在药铺内创办了艺文社,利用文学和艺术的形式,不定期地出墙报,宣传党的主张,揭露当局的黑暗,长期张贴《新华日报》。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板桥的党员队伍已扩大到五百余人......

板桥深厚的红色文化,涵养了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板桥好人,如李世学、余明芳等“中国好人”,蔡信菊、蒋远洪、蒋明川等数十名“重庆好人”“感动永川人物 ”“板桥好人”。

现代“愚公”李世学

在板桥镇欧家坝村,71岁的李世学被认为是修路“愚公”,是村里获各级表彰最多的人,曾被中央文明办评选为“助人为乐”好人。

李世学

2006年以前,村里的主干道通车后,他所在村民小组还没有一条连接主干道的公路。起初,他与村民们商量,希望共同出钱出力出地来修路。但这个大胆的想法,得到的却是大家的沉默。

2006年正月初六开始,他凭一己之力靠一镐一铲一锤,用了5年时间把贯穿村里的一条羊肠小道,改造为长1.4公里、宽3米多的泥结石公路。

“不怕笑话,真的是鸡蛋都舍不得吃。”李世学说,修路为了买片石和修路器具,自己几乎是倾其所有,到底花了多少钱自己没记账。当初在修路过程中,有人也劝他别再修路,到头来捞不到什么好处。李世学却回答说:“只要我病了,车子能够通过这条路把我拉出去医就行了。”

后来,李世学又开始做起了养护公路的事:下雨了,路边的水沟堵了,他会及时清掏;路面出现坑凼,他立马拉来石子填平......

板桥镇志愿者慰问李世学

这条1.4米的泥结石路现在已经被硬化,大道的两侧荒芜多年的土地,也被整理出来种上744亩花椒,一亩收益超过4000元。这段公路也成为了当地村民的致富路、幸福路。

李世学八年坚持为村民义务修路、养路,把自己一辈子积攒下来养老的钱全部用在了修路上,淡泊名利,实实在在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和信任。

廉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板桥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的精神和事迹一直影响、鼓舞着板桥党员干部矢志奋斗前行,以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带领家乡人民以农工文旅结合为重点,打造特色文旅小镇,走出一条现代特色高效的农业新路子。

通明花椒分红

“庆丰收·感党恩”文艺汇演

板桥镇纪委立足监督第一职责,把监督融入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中,强化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推进、农村三资管理、花椒采收销售、民政救助资金使用、村(社)干部履职尽责等情况的监督,确保各项惠民政策真正落下去、见实效。

板桥镇纪检监察干部走访村民,了解涉农惠民政策落实情况

 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正吹遍板桥的每个角落。近年来,板桥镇依托本地一院三馆一基地(即艺文书院、红色记忆馆、历史文化馆、民风民俗馆、家风家训实践基地)资源,深入挖掘廉洁基因,把廉洁文化建设同乡村振兴相融合,建成永川首个廉洁文化示范点,扎实开展“社区廉·邻里福”社区创廉行动,打造廉洁文化长廊、廉洁图书角等,并组建“小板凳”廉洁文化宣讲队,进村入院讲廉洁话廉洁,营造崇廉尚廉社会氛围,推动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勤廉履职,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

社区廉·邻里福

群众在艺文书院阅读廉洁书籍

廉洁文化长廊

板桥廉洁文化创意产品

古镇焕新颜。一幅产业兴、生态优、活力足、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美好蓝图,正在板桥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中化为生动实践......

如今的板桥已是全国第二批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想了解更多板桥故事,这个周末一起来老街漫步,感受“清风徐来”吧……

原标题:巴渝风丨漫步板桥老街 感受“清风徐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