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美丽的黔东南州锦屏县,因青山似锦,秀丽如屏而得名

这里的木商文化、军屯文化历史悠长,是中国南方集体林区县,贵州省重点林业县,全县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是全国著名的杉木之乡、青石之乡和水电之乡,境内风景秀美,处处鸟语花香、满目山清水秀。        

       清晨,一轮阳光透过山峦,画眉鸟伴着朝阳婉转歌唱。傍晚,夕阳西下,清水江上渔舟唱晚,碧波荡漾。这里的侗族人民勤劳而善良,风土民俗浓郁,有美味绝伦的侗家油茶、河口腌鱼、启蒙酸菜,有联合国生态博物馆,600年军屯古城堡的隆里古城,也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军长征瑶光毛泽东住址,有2004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命名的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龙华24烈士之一的龙大道故居。而最具有地方特色、最能体现侗乡文化印象的景观就是雄踞在清水江上,位于县城三江镇东南角“锦屏文书楼”下的清水江风雨桥。        

       清水江风雨桥始建于2000年,于2000年12月奠基动工,于2003年5月竣工,历经工期两年半,是目前全国第二长的风雨桥。由石拱桥和木制风雨楼两部分和谐组成,最大的独石拱桥桥长311米,宽9.1米,高28米。有3墩2台、4拱、拱跨度30米,全部采用北京故宫石材原产地“打岩塘”出产的青石砌筑铺面而成。 

       雄跨在清水江上的风雨桥,远远望去,像一条巨阵长龙,飞檐画栋,鳞次栉比,又像一位威风鼎鼎的将军守护着家乡,保护着家乡的人民。桥头,一副“雕栏玉砌蜃楼倒影桥映三江亭作锦、俚谚乡谣流水行云曲飘四海韵当屏”的桥联让人浮想联翩。桥上,一幅幅栩栩如生,描绘当地苗侗人民乡情民俗、繁衍生息的木刻画镶嵌在阁楼里,简直就是一座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廊,绚丽夺目的大红灯笼挂满桥廊两旁,一眼望不到尽头,好似一只只既调皮又可爱的小精灵,在向来往的人们招手微笑,向游客表示热烈的欢迎。 

       从锦屏县城新修建的清水江二号大桥上眺望,三座风雨桥的全貌尽收眼前,不同风格的三座风雨桥分别横跨在清水江、亮江和小江之上,每一座风雨桥分别有不同数量的亭台阁楼耸立在风雨桥上,当地人叫鼓楼阁,传说是古代人们用来奏乐和欢聚的地方。阁楼全部用当地著名的“八年杉”木材建成,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固定。据考证,锦屏最古老的文斗苗寨风雨桥建成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能工巧匠的伟大智慧。我们眼前看到的清水江风雨桥,桥下有三根巨大的的石头桥柱支撑着桥面,根部深藏于河床中,耸立于江水中上百年,这三根石头柱子很像《西游记》里面的“定海神针”,当地人叫它们是“定河神柱”,意味着神柱永保百姓平安。        

       清水江风雨桥是侗乡人民休息、乘凉、游玩的场所,不信你去看看:这儿有正在强身健体的市民、有往来行走散步的人们、当然还有许许多多放学后来到这儿嬉戏玩耍的学生......特别是每到元宵节,按风俗习惯都要举行燃放烟花仪式庆祝新年,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五彩缤纷、魅力四射的各种烟花从风雨桥上连续升起绽放,一朵朵、一串串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爆炸散开,和清水江风雨桥构成了一幅光彩夺目、繁花似锦的画卷,让人看后留恋忘怀。每到炎热的夏季,风雨桥的桥面上、楼阁里、桥廊中全部是到此乘凉休闲的市民,远处侗歌飞扬,近处欢声笑语,一幅和谐景象。       

       我热爱家乡锦屏,更爱家乡美丽的清水江风雨桥,他装扮了侗乡的美丽,是侗族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他见证了侗乡的成长和繁荣,桥廊上那一排排、一串串的大红灯笼挂在风雨桥上,喜庆、热烈,意味着侗乡人民的生活红红火火、美满幸福。

QQ图片20190311121002.jpg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