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暑期档票房创纪录:国产片胜出,新导演抢镜
在世界杯、《创造101》、《延禧攻略》等体育娱乐电视的“夹击”下,今年的电影暑期档票房依旧创下了新高——截至8月31日,根据国家电影局的数据显示,从6月1日至8月31日,2018年暑期档全国电影票房达到了173.99亿,较去年的163亿增长了6.74%。
虽然今年暑期档《侏罗纪世界2》《蚁人2:黄蜂女现身》《地中谍6:全面瓦解》等多部好莱坞大片轮番上映,但国产电影依旧成为了主角,《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和《巨齿鲨》占据了暑期档票房前5名中的4个位置,口碑也都不错,作为中外合拍片的《巨齿鲨》更是在全球市场创下了好票房。
国产电影战胜了进口大片,新人导演也从知名大导演手中抢得了票房和口碑。文牧野和黄渤作为导演的处女作都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同时今年暑期档卖座的电影,内容和口碑普遍不错,成为了决定票房的关键。
新导演异军突起
暑期档开始前,可能更多的影迷都在关注姜文、徐克和张艺谋的新片,只是没想到,在暑期档结束后,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文牧野、黄渤这样的新导演,以及他们带来的新类型电影。
宁浩(左)、文牧野(中)和徐峥(右)。
青年导演文牧野的首部长片《我不是药神》有些意外地拿到了票房冠军,可能很多人一开始不会想到,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能够取得如此高的票房。虽然有宁浩和徐峥两位大咖加盟,但《我不是药神》没有走纯喜剧路线,关注现实让观众们“笑中带泪”,最终成为爆款,这也是中国影史上第5部票房超过30亿元的电影。
北京文化电影事业部总经理、《我不是药神》联合制片人张苗认为,现在观众越来越成熟,对不好内容的容忍度会越来越低,“而好内容需要满足三个特点:感官上的强刺激,在强刺激的基础上引发观众的强共鸣,最后是用强共情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我不是药神》能够成功,就是因为这三个方面做得到位。”
《西虹市首富》则是导演闫非、彭大魔的第二部长片,与徐克导演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同日上映,后者虽然制作精良,视觉效果出色,但依然不敌喜剧题材更大的受众,《西虹市首富》拿下了25.19亿元的票房。黄渤的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则放弃了自己更擅长的喜剧风格,用荒岛求生的故事来探讨人性,13.22亿元的成绩也成为了暑期档的第四名。
黄渤自导自演《一出好戏》。
而姜文的新片《邪不压正》也因为在电影语言和风格上引发争议,最终票房不到6亿元。虽然姜文、徐克等著名导演在暑期档战绩不佳,但其实今年暑期档卖座的电影,口碑普遍不错,流量明星和营销话题不再是电影票房的保证,电影内容和口碑成为了决定票房的关键——《我不是药神》是豆瓣电影第6部评分达到9.0分的电影,《一出好戏》评分也达到了7.3分。中美合拍片《巨齿鲨》不仅内地票房突破10亿元,全球票房更是接近30亿元,成为了最卖座的中美合拍片。
年轻观众面临流失
上面只提到了姜文和徐克的新片,不是说还有张艺谋吗?没错,一开始张艺谋的新片《影》确实准备进军暑期档,不过后来改档到9月30日国庆档上映。当然不光《影》,今年的暑期档,改档和撤档意外成为了热门词。
以“重庆大轰炸”这一段真实历史经历为创作背景的电影《大轰炸》原计划将于8月17日上映,电影由萧锋执导,集合了刘烨、布鲁斯·威利斯、宋承宪、陈伟霆、范伟等国内外著名演员,自2011年启动以来,从筹备到上映,历时八年之久。不过在上映前10天,《大轰炸》却传出要撤档的消息,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日前接到美国北美地区和除中国大陆地区外的全球其他地区电影《大轰炸》发行公司来函,请求全球同步上映”,并宣布电影将于10月26日全球同步上映。
郭敬明的电影《爵迹2:冷血狂宴》延续了第一部的演员阵容,原本计划在7月6日上映,不过最终还是缺席了暑期档,官方说法是由于后期制作原因临时撤档,导演郭敬明表示希望“《爵迹2》在视觉效果的呈现上弥补第一部的不足。”
最终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73%的票房,都被排名前十的影片拿走,大部分影片的票房状况都不太理想,68%的影片票房不到1000万元。阿里影业高级副总裁、淘票票总裁李捷认为,影片扎堆上映,挤压大盘,“我觉得这个档期有很多点映质量非常好的影片,但没有引起用户的注意和购票很遗憾。”李捷建议片方在选择档期时应该减少对热门档期的期望,内容够好的电影在一个不那么拥挤的档期或许能给影片更好的发酵时间。也许如此多的电影改档和撤档,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今年好莱坞大片没能在暑期档掀翻国产电影,但电影市场却将面临更多外部的竞争。根据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暑期档大数据报告》显示,电影面临着与其它娱乐方式争夺消费时间的挑战——今年的暑期档,从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到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的崛起、再到传统的剧集、综艺、游戏、网络文学、动漫等娱乐方式,都在激烈地争夺着用户的娱乐时间。选择多样化的情况下,观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动力受到一定的挑战。从观众层面来说,年轻用户有流失的风险。数据显示,虽然暑期档35岁以上的观众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是24岁以下的用户却面临着流失的挑战。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孔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