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老教授目送儿子儿媳赴鄂上抗疫一线!疫情之下,三代武汉大学师生的最美逆行故事
02-18 14:16:10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1.jpg

李亦武朋友圈

1月28日

疫情开始这多天了……年迈的舅舅,远在重庆的表弟,贵阳的表弟,我大学同窗同床共五载,睡我上铺的姐们,天天给我发搞笑视频……我的同学纷纷致电或在微信中问候。今晨我省妇幼的同学,清晨从农民菜地里买了红菜苔,送到我门口。瞬间我双眼模糊了。此情此义我终身难忘。谢谢你们!

2月15日

今天晚上,我们邹家大院的外孙们通过视频,从重庆,深圳,新化,长沙,武汉相聚在群里,开起了家庭音乐。兄弟姐妹欢歌笑语,最后在难忘今宵曲中结束了晚会。”

——摘自李亦武的朋友圈

webwxgetmsgimg (1).jpg

李亦武

对众多身处外地的亲友来说,每天翻一翻李亦武的朋友圈,已经成了疫情发生以来的日修课。李亦武是武汉大学图书馆一位资深馆员,在武汉封城已近一月的严峻现实下,她字里行间透着的积极乐观总能给人以鼓舞和温暖。本就有一手好厨艺的她,还不时晒一晒非常时期为家人精心准备的饭菜,她说,“绞尽脑汁做美味也是现在能给全家的最好安慰。”

“我们家住武大附近,与绝大多数武汉家庭一样,从1月20号左右就留守家中不出门了,我是学医出身的,非常懂得疫情面前最忌慌乱,提高警惕积极应对就是了,更重要在于,防控形势在中央领导下正在愈发向好,我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我想这份信心也是对抗疫前线英雄们的支持。”接受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李亦武认真的说。

李亦武所在的武汉大学在此次疫情阻击战中涌现了众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在抗击疫情一线告别我们的医生李文亮、湖北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武大中南医院、武大人民医院、武大校友会……或是在救治一线与死神赛跑,或是在世界各地为救援物资呐喊奔走,他们的故事正广为传播。而在媒体聚光灯之外,更多的普通武汉市民也像李亦武一样需要面对流水一样的生活,大概正如李亦武所说,尽管没有办法赴前线支援,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保持信心,便是他们能对抗疫尽到的最大支持。

而在这些平凡、冷静从容的武大师生里,也有些人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目送儿子儿媳逆行援鄂

三代武大人有自己的选择

“研究生会权益部统一为大家完成了线上报道注册,明天正式开学了,各门课程授课群都已建好了,希望大家多努力,等到春暖花开,我们珈里见。”16日晚,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学生梅晓宇在重庆家里收到了班级信息。

2月15-16日,武汉大学完成新一学期学生网上注册工作。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校方安排各地同学准备在家网上授课。梅晓宇的研究生课程从开学第三周才正式开始,眼下他真正的挂牵是湖北武汉和孝感,因为父母正奋战在那里的抗疫前线。

“妈妈是军医,除夕夜响应党中央和军委命令,作为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成员出发驰援武汉,爸爸也在前几天带领重庆市赴孝感市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对口支援队去了孝感,现在家里就是爷爷奶奶和我。”梅晓宇说,身为人子自己肯定也担心父母,但疫情面前武汉、重庆都是命运共同体,“尤其我们家与武汉本就有极深的渊源,家里从爷爷到我都是共产党员,这个时刻承担责任,我也理解、支持父母的选择。”

3.jpg

梅荣政教授夫妇在重庆

“我们家三代都是武大人,而且还都是学马列的或学医的。”梅晓宇的爷爷、79岁的梅荣政教授笑着说。梅荣政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武大哲学系,现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梅荣政夫人王祖瑜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曾是武大校医院医生;儿子梅哲先后在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和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完成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学业;儿媳毛梅在武大医学院完成本硕学业后,进入陆军军医大学完成博士学业。

说起儿子儿媳逆行前线,老先生情绪镇定, “儿媳除夕夜饭都没吃就出发了,她是呼吸专业博士毕业有着丰富临床经验,去援鄂我是有心理准备的,儿子带队去其实我没预计到,因为他不是医务工作者,但是随着疫情蔓延,身在党政机关的老党员,也相对年轻一点,所以我也不那么意外。” 

某种程度上说,梅荣政和老伴儿现在是“滞留”在重庆了,“我们每年放寒假后,都会从武大来重庆儿子家里过春节,差不多元宵节后回家,今年也是1月10日过来的,那时只知道有肺炎这个事情,没有任何紧张恐慌,等到20日宣布人传人了,才觉得可能情况不太好了。”

呆在重庆家里,梅荣政每天坚持看新闻,“从清晨到深夜,看手机微信、电视播报,也和外地的朋友、学生交流探讨,现在整体来说,我一方面的忧心是全国疫情比较严峻,特别是湖北武汉,任何一个对我们的国家、事业有责任感的人肯定会不安,另一方面我也坚信这是暂时的,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并且从目前趋势来看,各方面正在转好,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虽然不是医学专家,梅荣政也从理论层面对疫情做出自己的预判,“从事科学理论研究的人要善于从大量信息中分析问题,我觉得两方面:一是防控斗争态势在向积极方面转化,从主流媒体报道来看,除了湖北武汉,其他各省市数据在下降,治愈出院人员增多,反映了我们在医护防控方面有成效,具体到湖北武汉也要从现象看本质,以前存在的积累的病例过去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暴露出来,现在工作更深入,更加实事求是了,也是防治有效的表现;第二,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新冠肺炎的防护应对也会有自己的规律,从突然而来的疫情初期我们不认识,到慢慢有了了解,到现在的治疗抗击更有针对性,都是我们在把握活动规律,日趋掌握起主动权的结果,也是抗疫阻击战最终必胜的证据。”

梅荣政坦言,儿子儿媳先后逆行援鄂是共产党员应有的选择,“从情感上说,平常他们都在重庆,我们老人在武汉,一年中也就春节可以多在一起生活几天,肯定希望团聚,这个时候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有遗憾,但是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党员,媳妇同时还是军人,人民有难、国家有难,中央有号令,他们不去谁去呢,放弃小家小爱,带给更多人救治安慰,这是大爱小爱、大我小我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党员应有的认识,他们积极主动上前线,我们觉得应该,作为父母也感到欣慰,我年纪大了不能去前线,但我们也严格遵守各种防控规定,不把他们拴在尽孝的饭桌上,我们自己照顾自己,也是对他们的支持。” 

而在说到父母的逆行时,梅晓宇的声音里除了为人子的担忧外,更多的也是一份信心,“我在武汉上过小学、初中,来重庆上了高中和本科,研究生又去武大,我在两边都有朋友、亲人、老师,可以说武汉、重庆血浓于水的联系我深有体会, 爸爸妈妈都去前线了,我为他们感到骄傲,也希望他们能照顾好自己,与团队一起默契配合,一起应对危急时刻,迎来最后的胜利。”

辗转回汉共同面对

文学教授从疫情感悟珍爱生命

4.png

樊星教授

“我们已经建立了课堂QQ群。从前一根粉笔、几页讲义就可以顺风顺水讲下来的习惯,现在必须转换成电子文档,问题是,那些参考书好些没有电子版。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我还要好好摸索。而且,往常同学们都是在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的,如今学校也封了,小区也封了,出行举步维艰,居家隔离的同学到哪里去借书?只盼着瘟疫早点过去!尽快恢复正常吧!”16日晚,武大文学院教授樊星对记者感慨。

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樊星的这个假期原本可以过得相当惬意。春节长假,他与夫人提前一个月报名参加了赴土耳其的旅行团,打算旅行放松结束便回归书房全身心阅读、写作,他没想到的是,出国前后形势急转直下,让活了大半辈子的他都吃了一惊。

“我们的团22号出发,刚好是武汉封城前一天,启程前还反复跟旅行社确认过是否要取消行程,后来在土耳其的10天里,不断接到国内亲友的关切问候,更为回国后会不会被隔离观察,以及能否顺利回到武汉而忧心忡忡。”樊星说,尽管大家都劝他千万别回武汉、宁可在土耳其多漂几天,“但我很清楚漂在国外不是办法,武汉是我长大的地方,在这种非常时期我更应该回去,跟我的家乡一同战斗,用文字如实记录这段非常经历”,经过一番考虑,樊星夫妇和几位团友争取到了飞北京的航班,再买到长沙的高铁票,途径武汉时下车,回到了疫情中心地。

在小区保安测量体温正常后,樊星回到了家,长出了一口气,开始居家隔离。“小区离武大就几站地,与汉口相比不算疫情重点区域,但也有人感染,起初是有些紧张。”原本保持着锻炼习惯的他,现在只能把下楼倒垃圾、两三天去超市的机会当成难得的放风,“社区很严格,限定一家一人三天出去一次采购,出入证、测体温、填表格什么的,社区也会组织发放各地捐献给武汉的蔬菜,但鱼肉得自己去超市采购,我感觉市民的意识和心态都在转好,超市每次大概都有几十个人在,进门量体温、戴口罩,生活一如往常,只是大家都避免说话。”

“回来这些天我已经比较从容了,因为武汉是我家,我在这里最踏实,我总觉得这会过去,自己免疫力也还可以,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接下来的网上授课,樊星计划跟学生们一起温习那些讲述人类与瘟疫抗争的文学书籍——从加缪的《鼠疫》、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到迟子建的《白雪乌鸦》、毕淑敏的《花冠病毒》,还有电影《卡桑德拉大桥》和《最爱》,从中体会活着的不易、拼搏的可贵。

“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也正是频发的灾难砥砺了顽强的生命意志与各种快乐的活法。经历得多了,生命力会更加皮实。熬到春暖花开日,这场瘟疫烟消云散,应该有关于这场抗疫斗争的厚重作品产生吧!”樊星因此想到,大学的文学课程虽然有对许多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却显然忽略了对人类抗击天灾人祸的文学思潮的关注,“经过这场大疫,我想,至少可以在讲座中讲一讲‘抗疫文学’吧!文学绝不只有务虚的精神价值。那些讲述人类与天灾人祸搏斗的优秀作品,是可以为人们提供防灾抗灾的重要借鉴的。”

樊星说,“我们应该、也必须有战胜瘟疫的信心。即使没有瘟疫,各种地震爆发、火山喷发、洪水泛滥、旱灾、蝗灾、雪灾也会不时向人类发动突然袭击。在岁月静好的和平年代里,这些突发的灾难至少可以迫使人们恍然顿悟:活着其实不易。这话说说容易,可只有到了生死关头,危机时刻,才会有特别的感觉!好好活着,珍爱生命,多保重!”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赵欣

娱乐.jpg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