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在位于上海的中科院非人灵长类平台育婴室的恒温箱里。(路透社)
文汇报消息,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有望开启人类疾病研究的新时代。
国际顶尖杂志《细胞》1月24日发布了这项生命领域的重大突破之后,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同时很快也在网络上引发了“质疑”。有人认为克隆猴的技术是沿用20年前第一个克隆动物“多利”羊的技术;也有人宣称之所以中国科学家能在灵长类克隆领域拔得头筹,是因为西方科学界有伦理限制。
那么,国际主流媒体都是如何报道和评价“中中”和“华华”的呢?外媒又是如何回应这些“质疑”的呢?
【质疑一】别人玩剩的技术?
事实:中国克隆猴采用的是与“多利”羊类似的技术,但却通过几处关键“更新”,突破了技术瓶颈
早在1996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就成功通过一种名为“体细胞克隆”的技术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例克隆动物——只叫“多利”的绵羊。
▲《国家地理》杂志的报道
《国家地理》杂志和《大西洋月刊》就写到,在过去的10多年里欧美科学界也一直在努力通过本身就极为复杂的“体细胞克隆”技术实现猴子的克隆,并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其他一些物种(比如兔子、乌鸦和狗等)的克隆,可属于“灵长类”的猴子克隆尝试却屡遭失败。
其中在2003年的时候,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就一度拿出700多个卵细胞进行克隆尝试,最终却无一成功。这一巨大的挫败也一度令科学界开始对于灵长类动物到底能不能被克隆产生了怀疑……
▲美国《大西洋月刊》的报道
▲2003年美国的实验失败后,英国《自然》上刊登的一篇担心灵长类动物可能无法被克隆的文章
对于中国克隆猴的问世,《路透社》新闻报道称:中国科学家打破了克隆猴子的关键技术瓶颈,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两只几乎类似的长尾猕猴,这一技术突破使克隆人成为可能。
爱丁堡大学罗斯林研究所克隆“多利”羊团队成员、胚胎学家威廉·里奇说:“中国科学家使用的方法与(1996年)克隆多利时使用的方法类似”,但有几处“更新”。
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的克隆专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表示,应该恭喜中国科学家。“我明白其中的难度有多大。”他在21世纪前10年尝试克隆时,使用了1.5万个猴子卵子,虽然已做到从克隆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系,但是怀孕的灵长类动物最终未能诞下活胎。
《国家地理》杂志和《大西洋月刊》两家媒体都表示,如今中国人的实验却证明“灵长类”动物的克隆可以实现,而这是因为中国的科学家不仅仅只是采用——更改良了——当年克隆绵羊的技术,才令此前屡屡失败的灵长类克隆终于在这次127个克隆卵细胞中取得了2个成功的结果,诞生了“中中”和“华华”这两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
《国家地理》杂志也因此总结说:这便是为什么中国科学家的这次突破很重要的原因——他们成功用实实在在的克隆技术克隆出了与人类同属“灵长类”动物的猴子,从而也令该技术被应用在克隆人上提供了可能性。
而在美国CNN的报道中,一位接受采访的国外基因学者也表示,他对于中国科学家实现的这一技术突破“印象非常深刻”。
▲CNN的报道
【质疑二】西方禁止克隆猴子才让中国科学家领先?
事实:“克隆猴”实验在西方并不是什么禁忌,西方科学家也一直希望在此领域能有所突破。
其实,前面提到的西方媒体对于西方也一直在努力实现“克隆猴”技术的报道,已经证明进行“克隆猴”实验在西方并不是什么禁忌,只是因为存在技术瓶颈,一直未能在该领域能有所突破。
来自一些“动物保护人士/组织”不断的“抗议”,是西方科学家面临的一大阻碍。
▲中美日韩等国在克隆猴放面的研究历程,图片来自公众号@知识分子
实际上,动物保护组织对中国这次“克隆猴”的成功也发出过反对之声。不过,大部分国外媒体,如《国家地理》杂志以及《华盛顿邮报》的科技频道,都针对这些指控给出了客观专业观点。
其中,《美国华盛顿邮报》所采访的一位来自美国加州“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学者就指出,其实用克隆猴子进行人类的病例和医学实验,反而可以减少“实验用猴”的数量。
《国家地理》采访的多位西方的医学科研人员还指出,虽然目前人类的科技已经很发达,不再像以往那样需要进行大量的动物实验,很多问题靠计算机模拟也能解决,但动物实验仍然是科研中不可取代的重要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复杂的人类疾病的研究,比如帕金森和艾滋病等。其中一位美国的病毒学家就表示:“我们当然都希望避免用动物进行实验,但现阶段确实很难实现。”
西方的动物保护组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送上了助攻”。虽然西方社会并没有不让进行猴子克隆实验的禁忌,但一些动物保护组织持续对国外科研机构的“围堵”也确实导致一些科研工作很难开展下去,但这种困境其实已经不再是“伦理问题”的范畴了……
中国之所以能赶在西方之前实现“克隆猴”,一个本质的原因还是我们对于基础科学的投入大大增加了。
英国《金融时报》就在他们关于中国“克隆猴”的报道中写到:中国对基础研究正在“大举增加拨款”。
该报介绍说,在2015年时,由中国国家主导的基础研究(即没有直接商业应用的科学研究)经费已经增至了100亿美元。“尽管这个数字大约是美国联邦基础研究支出的四分之一,但是相比四年前39亿美元的国家科研经费总额,这是一个巨大增加”。
【质疑三】为什么要克隆猴子?是为了克隆人吗?
事实:中国科学家们早已就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们不会也没有任何打算进行克隆人的实验。之所以要克隆灵长类动物,是因为它们是研究人类精神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最佳模型。
以往每次有克隆动物诞生,都会引来克隆人是否会出现的恐慌,此次克隆猴的诞生,更是引来了新一波热议。
不过,中国科学家们早已就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们不会也没有任何打算进行克隆人的实验。
既然不是为了克隆人,那我们克隆猴子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一点,客观报道中国“克隆猴”成就的国外媒体已经纷纷给出了答案。
英国《自然》杂志在报道中写到:中国科学家的突破或将给人类疾病的研究带来一场革命。
肯特大学遗传学教授达伦·格里芬则以“谨慎的乐观”态度看待该项研究,称从技术角度来说“非常令人赞叹”。他补充说:“这种方法的益处很明显,能够建立已知和统一遗传背景的灵长类模型,毫无疑问对于研究、理解以及最终治疗人类疾病来说非常有用,尤其是与基因相关的疾病。”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1月24日报道,“中中”和“华华”这两只雌性长尾猕猴的诞生,将使我们有可能制造出可定制的、基因一致的猴子,从而加快治疗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症和癌症等疾病的速度。
加州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计算神经生物学家泰瑞·谢诺沃斯基表示,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是研究人类精神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最佳模型。
而CNN、《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也都在报道中通过欧美专家的采访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克隆猴”的核心作用是对复杂的人类疾病进行很深入的研究和突破——只不过有专家认为“克隆猴”对于儿童疾病的研究会有更直接的效果,但对于老年疾病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些境外媒体的报道和专家的说法,也印证了克隆猴论文的共同作者、中科院神经所蒲慕明院士的观点。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他就表示克隆猴的成功,将为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法新社报道称:中国科学家的这一重大突破,可以极大地促进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医学研究。这是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建立以来的又一重大成果产出。
原标题:“中中”和“华华”克隆猴问世引来网络“质疑”?看外媒如何公正评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