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国是直通车微信公号消息,央行和财政部互怼,更高层终于有了说法。
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如何看待这次政策调整?背后又传递了什么信号?
底线与原则
新的政策有底线、有原则:底线是,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原则是,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具体而言,财政政策重减税降费,要求“更加积极”:
1)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初步测算全年可减税650亿元。
2)对已确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的1130亿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
3)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
货币政策重在落实,要求“松紧适度”:
1)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
2)通过实施台账管理等,建立责任制,把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
3)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豁免发行人连续盈利要求。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认为,这是中国在面临内外需压力下的相机之策,新形势下货币、金融、财税需要协调配合。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做出新的部署,不排除后续财政部和央行会出台相应政策,落实上述安排。”经济学家宋清辉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如是说。
转向与约束
在郭田勇看来,此时国务院作出新的调整有其必要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增速将至9.8%,融资增速大幅下滑拖累投资增速创下6%的历史新低。
“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大,政策需有所作为”,郭田勇指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基建的态度已经说明问题,要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宋清辉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政策调整的必要性。他指出,在内外压力背景下,中国经济韧性面临考验,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申了扩内需的政策,要求“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对基建投资有所放松,一是要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快发行和使用进度,二是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有观点担心,这会不会导致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不减反增,去杠杆压力更大。
招商证券谢亚轩认为,“必要”一词限定了金融机构可以支持的平台类型,与“普惠”相去甚远,但也不能“过度乐观”。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认为,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财政、央行和相关各方,必须共同努力治疗地方、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顽症。
在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吴庆看来,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可以通过开放和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地方融资平台的出资方,可以是民资也可以是外资,但必须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原标题:央行和财政部“吵架”,国务院给出了说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