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位于西安明城墙下方绿树掩映中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西门。
10月25日,从西安明城墙望下去,白砖灰瓦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掩映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木中,由城墙脚下一直向北延伸。
“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位于西安市中心,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来自日本东京的旅行团,在导游的带领下从刚刚参观完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东门鱼贯而出,由西安文昌门旁的台阶拾阶而上,登上了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明城墙。
2017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的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建设的启动,计划向北向东扩建的碑林博物馆,由于其镇馆之宝——1181岁的《开成石经》搬迁问题,已经陷入了持续近一年的争议当中。
上游新闻记者(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了解到,《开成石经》是否搬迁,陕西省文物局还要进一步组织专家开展科学、严密的论证。
《开成石经》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矗立的114块高大宽厚、气势恢宏的石碑上,镌刻着《周易》等一整套中国儒家经典,共650252个字。
扩建
西安城墙•碑林博物馆全景图。
说起《开成石经》,作为书法和石刻专家的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研究员杨兵一声叹息后说:“现在还不清楚未来走向,但不管结果如何,作为一名文物科研人员,我有责任继续关注和呼吁。”
杨兵的担忧源自今年年初《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设计方案》的确定,其中关于西安碑林博物馆镇馆之宝《开成石经》搬迁问题,已经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从2017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始,西安碑林博物馆连续两天接待了前来调研的陕西省政府领导。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计划启动一项新的文化景区建设——碑林文化街区建设项目。该项目将对聚集有碑林博物馆、文庙、府学巷、关中书院、卧龙寺、下马陵、董仲舒墓等进行原址保留建筑修缮、文化商业设施及游客服务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后将成为西安少有的传统民居、老城街巷风貌展示地。
10月17日,这一西安“实施文化强市,打造丝路文化高地”的重要项目完成了建设招标,陕西建工集团中标这项总投资25.17亿元的PPP工程。
“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新一轮的建设,给了碑林博物馆机会,实现多年以来的扩建想法。”杨兵说,2017年初,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提出碑林扩建,并拟对碑林所在街区进行同步改造,以提升其作为西安市“文化地标”的作用。
按照碑林博物馆北扩以及东西侧道路的改造计划,博物馆将在原有的占地面积基础上扩建42亩,将建成一座地下三层、地上两层的新馆。新馆包括库房、文物修复室、多媒体展示厅等,保证博物馆的各项功能。
《开成石经》北移至新馆的方案,就是在2017年年初之后,一次碑林扩建专家组的座谈会上由相关专家提出。当被问及提议专家姓名及座谈会流程,西安碑林博物馆党组书记王明升表示现在还在讨论阶段,不方便透露。
西安碑林博物馆内保存的《开成石经》,是中国古代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儒家刻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十二月(834年),开成二年(837)完成。依次计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12种儒家经书,另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附于《春秋左传》之末。共刻114块碑石,每石两面刻,每碑上下分为8段,每段中每行刻10字,共刻经文650252字。碑石高约2.16米,面宽71-97厘米不等,下设方座,中插经碑。
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北宋元祐二年(1087)时,《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一同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现址。此后的930年中,碑林藏石不断增加,碑林建筑也代有修葺,但《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因其体量巨大、价值非凡从来没有移动过。
“作为碑林博物馆直接负责馆藏碑刻的研究人员,我们并未参与到前期论证和搬迁扩建方案当中。”杨兵表示,他与同事是在去年下半年《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设计方案》初步确定并公布的时候才得知消息,“为什么我们这些博物馆直接负责碑刻的研究人员,最后一个知道方案,对此我们也并不理解”。
在得知《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设计方案》将搬迁《开成石经》后,杨兵的同事、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研究部研究员陈根远,于2017年11月2日发布了《唐代开成石经千万不可轻易移动》一文,在文末的《开成石经》是否应该搬迁投票中,有1050人参与,认为“不宜搬迁”的占98.9﹪。
今年1月29日,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研究部研究员路远、王其祎、陈根远、杨兵联名向陕西省文物局领导和西安碑林博物馆送交了《唐代开成石经不可轻易移动》的提议信。
问题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开成石经》。图/陈根远
“虽然扩建碑林是几代碑林人的梦想,也是提升西安文化建设的有力之举,但《开成石经》不可轻易移动。”杨兵等研究员认为,《开成石经》是极其特殊的碑石组群,其大规模搬迁与移动几件单体碑石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搬迁移动以及重新安放的过程中,要做到114块碑石环环相扣、绝对对齐,难免会对石经上的文字造成一定的损伤。
陈根远告诉记者:“以现在的技术手段,移动《开成石经》而不发生损坏根本做不到。单体碑的移动都经常出现问题,更不要说这114块、仅相隔几厘米的碑石组群了。如果发生石经上文字的磕损,即使是几个字,我们也无颜向子孙后世交代。”
“对于《开成石经》这样的‘国宝级’文物,搬迁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应该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可靠的,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证明其有效性。”杨兵认为,是否搬迁,应该是在掌握全面真实的文物数据,在科学分析后再作出决定,这些都是选择的技术原则。
6月13日,西安碑林博物馆对外发布“馆藏唐开成石经等珍贵文物病害及结构稳定性研究项目公开招标公告”。杨兵表示:“也就说,相关部门作出搬迁决定,是在没有对文物做相关的保护数据采集和分析前提下作出的,‘先决策后体检’显然不合常理,这样的搬迁程序很难服众。”
据《西安晚报》6月17日报道,西安碑林历史博物馆正在利用X光、超声波、内窥镜等仪器对《开成石经》进行“抽检”,把完整的、不同损毁问题的典型石刻挑出来检测,为后面大规模检测方案做例证。杨兵认为,检测结果分析是否支撑搬迁应该有明确标准,114块石碑中,有病虫害和无病虫害、石质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到底有多少,哪种情况可以搬迁?如果说,通过数据分析,有些石碑能搬,而有些不能搬,那么,《开成石经》整体搬还是不搬?
“930年前《开成石经》的搬迁、陈列本身就是一项极为慎重、周详的系统工程,今天看来,它的布局依然严谨合理、参观路线相当通达顺畅,并无搬迁必要。至于碑石密集、采光不足的问题也很容易解决,如2017年秋改进完成的、同样是民国建的第五展室,如今照明效果就非常好。碑林有很多碑石墓志,过去因陈列面积不够而无法予以陈列,如今碑林北扩是有充足的文物准备和许多主题可以填充的。如建立专门的碑帖艺术馆、墓志陈列馆、中国书法源流馆等。”杨兵表示。
在杨兵看来,《开成石经》搬与不搬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历史观问题。
“《开成石经》自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刻制完成,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文庙西侧‘讲论堂’两侧廊庑始,在后来的三次搬迁中,《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孔庙的依存关系始终未变,且搬迁皆因战乱或国力衰退。”陈宇说,《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始终放置孔庙,且在移至“尚书省之西隅”文宣王庙后,前者居中,后者与之形成对称的围合之势就开始形成定制,无论经历几次搬迁,三者的这种依存关系从未改变,已经保持了1181年。
“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历代保护者试图以《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这样的位置关系来向世人证明,二者在庙学文化中地位和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杨兵表示
,在原唐长安城外郭城内,能够在原址原状完整保存900年以上的遗存,除大、小雁塔外,就只有《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可以说,《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已经成为西安不可抹去的历史文化地标,同时也是体现唐长安城空间位置的标志性遗迹,“若将《开成石经》从原址搬移,不但拆散了其与《石台孝经》的固定组合关系,同时也破坏了一千多年来庙学文化中《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与孔庙相互依存的历史规制。搬迁并非必要选择 ”。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多次向陕西各级有关部门递交材料,都石沉大海。”杨兵无奈的表示。据记者了解,联名提议信发出9个月后,杨兵等研究员均未收到来自陕西省文物局和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相关回复。
争议
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四位研究员的联名提议信。图/陈根远
在研究员送交联名信的同时,今年初,这份提议信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广泛流传,引发了众多关注。
今年3月9日,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小组讨论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会长、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赵季平建议,尽量保持《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的原址原貌,加快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扩建改造。
赵季平说,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而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开成石经》本体、陈设格局及其与附属历史建筑的原境依存关系,是西安碑林的最为核心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和遗址类博物馆的“遗址”标志,应尽量保持《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的原址原貌。
出于对文物的敬畏,大半年来,许多陕西当地人士一直想通过自身努力让相关部门“收回成命”,还千年文物以“清净”和“安全”。
7月11日,陕西省政协委员李刚提交了《西安碑林博物馆搬迁〈开成石经〉的必要性及对历史遗迹应给予保护》的提案。他认为,搬迁将对《开成石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也会触动西安文明标识的历史神经,文物搬迁程序难服众。
“当我得知《开成石经》搬迁消息后,前后到现场查看了4次,并详细了解了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规划中关于《开成石经》的搬迁细则,咨询了不少相关专家,才最终形成了提案。”李刚说,这件提案也是代表众多石刻艺术权威所提的。他认为,梁思成1936年设计的“钢筋混凝土加梁柱”防震方案,对《开成石经》进行加固保护后,陕西境内先后受到汶川、玉树、雅安等三次7级以上地震波及,西安最高达到5.6级,而《开成石经》依然稳固,充分证明了原防震加固方案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
搬迁到底能不能让石经得到更好的保护?李刚说,从媒体报道中了解到,《开成石经》搬进北扩后所建的新陈列馆后,将采用双层隔震装置,但目前对于大型隔震装置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实践检验,因此搬迁后防震加固实际效果令人存疑。而且,《文物保护法》规定:“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李刚认为,如果搬迁石经,必须先砸掉现在用以加固的钢筋混凝土,难免磕损碑体和文字。此外,搬迁如此体量庞大的石碑,国内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一旦在移动中发生问题,有可能酿成无法弥补的悲剧。
8月17日,《中国文物报》对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来西安碑林等博物馆调研进行了报道。在《国家文物局领导调研陕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一文中,刘玉珠表示博物馆改扩建工作中,要立足实际、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统筹考虑、稳妥推进。
据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研究部研究员杨兵介绍,自2017年11月2日,“唐《开成石经》搬迁事件”曝光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反对搬迁的呼声不断。截至目前,数十家媒体相继发表关注文章,这在西安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之前从来没有哪处古遗迹的存亡受到全国公众的如此关注。
令人费解的是,此事件官方仍然没有公开回复,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在持续。
悬疑
10月25日,西安碑林博物馆东门。
对于杨兵等人的质疑,碑林博物馆党组书记王明升表示,“去年三家公司设计的七套方案都没有通过,这项设计还在做。现在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方案还没有立项,也没有走到上报程序。”
王明升确认馆内一些文物会移动位置,但对于《开成石经》是否向北移动,现在仍然在讨论当中,且分歧意见较大,但不排除移动《开成石经》的可能性,“碑林现在不叫展示,而叫库房,一个挨着一个,只有一个人能过去的道,根本没法看,这样怎么能展示出文物背后的故事呢?碑林里所有的碑石都是移过来的,原生地并不在此。如果保护技术可以支持,现在的展示条件那么差,为什么不能把国宝放在更好的地方去展示呢?即使搬迁《开成石经》,也是为了更好的展示、保护、传承。”
对于移动《开成石经》可以出现的损坏问题,王明升曾回应媒体称,“我们委托浙大专家团队在做《开成石经》的三维扫描工作,对所有碑石做全面检查,看哪些碑石有裂缝,不同碑石的问题都有相应的保护方案。之后还要考虑到防震的问题。我也希望等方案出来,大家好好讨论讨论,《开成石经》到底搬不搬,搬迁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么大体量的碑石怎么搬,这不是我能决定的,最后还需要全国专家的讨论。”
据悉,西安碑林博物馆计划于三年内建成,目前征地、拆迁工作仍在进行之中,博物馆新馆设计方案的确定时间尚不明晰。
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了解到,陕西省政协委员李刚关于《开成石经》的提案已于9月12日办结,复函已邮寄给提案人。陕西省文物局在复函中表示,西安四季温湿度差异大,剧变的温度会引起石经本体及其内部可溶盐的热胀冷缩效应,非常不利于文物保存。此外,《开成石经》分块并排陈列,每六块或者更多石碑组成一组,如果发生强烈地震,目前的陈列方式难以达到有效抗震和减震功能,很容易出现“多米诺效应”而相互影响。复函还从文物封固模式、表面裂痕等方面,分析了现有保存模式存在的问题。围绕《开成石经》是否搬迁,陕西省文物局还要进一步组织专家开展科学、严密的论证。
“今天看来,《开成石经》的布局依然严谨合理,参观路线通达顺畅,并无搬迁必要。”李刚强调,“省文物局对于提案的复函避重就轻,对提案所提问题基本没作正面回答。这件提案凝聚着不少相关专家的智慧,但复函却很空泛,作为提案人我不满意。”
10月18日,杨兵发表题为《原址保护唐<开成石经>更具至高性和唯一性》的文章,针对原址保护《开成石经》的可行性做出了一种设计方案。
文章提出,将唐《开成石经》进行原址保护,是一项将传统建筑环境与中国经典经史完美融合的设计方案。该方案是在充分尊重《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的位置关系,和二石经在学庙文化中规制的前提下,结合碑林七个展室的碑石内容,依托西安孔庙的精神内涵,兼顾现代展示空间的要求所形成的。此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巧妙的将中国古建中梁架结构所体现出的“顶天立地”的人文精神,与《开成石经》“立国之本”的社会价值融为一体。同时,在古建中红色的梁柱,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庄重感、仪式感和纪念性。将《开成石经》陈列于红色梁柱衬托下的环境里展示,与将《开成石经》搬移至钢筋混凝土灌注而成的新陈列馆的环境当中陈列相比,前者更加有助于观者感悟《开成石经》的精神内涵,也更加符合儒家文化中“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体系。唐《开成石经》的至高性与唯一性由此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
但是,对这一新提案,杨兵表示,并没有人联系他,与他对话回应。
尽管《开成石经》能否搬迁仍在争议,但陕西省重点文化产业建设之一的西安市碑林文化街区项目,在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导下于2017年2月正式启动,多项招标已经完成。今年10月17日,陕西建工集团顺利中标这项总投资25.17亿元的PPP工程。同一天,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公示了一批国内拟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景点,其中西安市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在列。
上游新闻记者 杨锐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