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还用偷听你说话?App根据喜好推广告,连“看”都不用“看”
03-25 12:10:58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消息,几日前,一篇“隔屏有耳,记者耗时3个月测试,美团饿了么是否在‘偷听‘?”的文章刷了屏,大众对于隐私偷窥的恐惧又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隐私护卫队作为国内第一家专注隐私保护的媒体,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连续测试,未能复现上文中的测试结果。因此,谨慎来看,隐私护卫队不能断言“偷听”是真是假,但隐私护卫队能够告诉你以下的真相和逻辑链,揭示广告推送的,可被反复证实的,那些真相。

场景一:微信聊完旅游,公号里就有旅游广告

“刚在微信聊到旅游,就收到机票广告?”

“实现这个太简单。”

雁过留声,踏雪留痕,大数据时代,你在网上的任何行为,都可能成为精准推送的一个依据。那上面所说的情况可能吗?隐私护卫队实测了一番。

控制变量:为了去除其他变量的影响,尽可能让微信推荐内容不是基于资讯浏览记录、购买记录、地理位置等信息,隐私护卫队使用了两个微信账号测试,一个由新手机号于数日前注册,无任何好友,安卓手机;另一个由手机备用号注册,测试前只有两位女性好友,基本没有聊过天,苹果手机。此外,隐私护卫队在两台测试手机上都关闭了微信的读取联系人、麦克风、定位、摄像头、照片、应用列表等权限。

第一轮测试:2019年3月21日20:00-23:00

为了测试,队员小B用新微信加了同事小A,还聊了一些只是奢想的旅程——

请欣赏测试尬聊:我们想清明乘飞机去曼彻斯特玩。

小A:你去过曼彻斯特吗?

小B:这是城市还是国家啊?

小A:曼彻斯特是一个城市。

……

小A:哪家有便宜的曼彻斯特直飞机票?清明感觉价格会不会比较高?

小B:提前买,机票是不是买的越早越便宜。

……

小B:曼彻斯特,等着我。

(还好因测试,尬聊都不能酣畅到时间尽头。庆幸啊。)

图片1.png部分聊天记录。

尬聊间隙,两人打开微信中的朋友圈、公号文章、看一看精选文章,查看是否出现与曼彻斯特、机票等相关的推荐。令隐私护卫队吃惊的是,小A打开第一篇文章就看到了“北欧之光”旅行广告。查了一下,这个广告是今年初刚开始推的,发起者是丹麦、芬兰、挪威、瑞典旅游局。虽然不是英国,但好歹算是欧洲相关吧。从聊天中的曼彻斯特、英国到在线广告中的欧洲,这个联想还是挺智能的哈?

不过,在小A的多次尝试中,“北欧之光”出现的概率仅有20%。

图片2.png这个广告还挺精准?如果不是怕影响测试,隐私护卫队一定点进去好好欣赏。

图片3.png出现最多的还是化妆品广告!想想也好理解,大品牌的广告费肯定比北欧几个旅游局多!值得注意的是,广告中出现的几个牌子都源自欧的,比如碧欧泉(法国)、阿玛尼(意大利)、Furla(意大利)。

请欣赏尬聊第二波:我们要去有雪的热门景点北海道

小A:你去过北海道吗?貌似北海道也挺好玩的,哈哈哈哈。

(就是这么任性,就是这么尬,隐私护卫队强行要飞往北海道了。)

小B:嗯嗯,没去过北海道。北海道有啥可玩的啊?

小A:可以滑雪,据说很漂亮很浪漫啊;不知道有没有直飞机票

……

小A:8000元以下的(机票)我觉得都可以接受;当然最好是4000以下

两人的无知和无聊,让尬聊难以继续啊,幸好,聊天间隙还能看点广告调节一下呢。

奇妙的是,小A看到的广告中突然出现了植村秀、资生堂等日本品牌。

图片4.png聊完北海道,看到植村秀。

第二轮测试:2019年3月22日12:00-13:00

考虑到用户画像可能有延迟,隐私护卫队静待一晚,到了第二天中午再度查看。此时,小A的看一看精选文章中开始出现旅行相关的内容,尤其以视频类居多,其中不少与日本相关!

(由于聊天尬出天际,头一次觉得,看广告这么令人幸福美满。)

隐私护卫队决定再尬聊几句测试下。恰好,适逢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五一放假的结果上了热搜。(提问总理今年是否放小长假的记者小姐姐是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哦!被称为“五一姐”的她已经火了~~)

小A:天啊,五一调休了!!估计机票要涨价了。

小B:不管机票涨没涨,反正放假了。哇哈哈

……

小A:好想去旅游啊!!!不想上班,我的北海道啊!

图片7.png测试员的尬聊。

12:45,小A结束上述对话后,立即打开看一看精选文章,在非常靠前的位置,看到了某视频账号的《享受生活吧!日本国家旅行宣传片》。接着往下翻,也有若干日本相关的内容。

图片8.png12:45聊完,小A于12:46看到日本旅行广告,位置大是看一看精选内容的第二屏。

小B这边也有变化。在看一看精选文章中刷新四五次后,B收到了一篇标题带有“日本”两字的文章,B点击进去浏览了一遍。之后重新刷新,第一次刷新,有一篇新文章的标题带有“日本”,第二次刷新,标题带有“日本”的变成两篇,再刷新一次,新增文章中没有与“日本”相关的。

图片9.png小B的推送内容。

好了,我们来总结第一个结论——

结论: App平台能够通过机器智能识别文字聊天中的关键词来给你“贴标签”,如“这个人想去旅游”;“这个人想去日本旅游”等,当有类似的旅游广告需求出现,你这个需求方就和广告主攻击方精准匹配啦,据隐私护卫队了解,以上对接整个过程不到1秒,所以根据文字聊天内容给你推广告,so easy~~

场景二:进阶一下,跨个平台

“我在今日头条上看到奶瓶广告,淘宝上转眼就给我推荐了。”

“跨平台推荐,太简单了!”

隐私护卫队再次派出小A完成测试。

控制变量: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隐私护卫队在测试前分别在手机后台关闭了今日头条14项和淘宝15项权限,其中包括访问联系人、定位手机、录音等权限。测试前,对今日头条和淘宝搜索记录进行清除。

3月22日16:00,未婚未育的小A开始测试,打开今日头条并搜索一些从来没有搜索过的关键词:奶嘴,并查看搜索出的相关咨询信息。

经过7个小时,晚上23点24分,小A打开淘宝页面,推荐页面出现了奶嘴相关产品,其中包含婴儿推车、奶瓶、婴儿床等多款婴儿用品。

结论:你的搜索记录形成的用户画像,在不同平台间用于广告推送,也是 so easy~~

场景三:再进阶一些,好友间收到相似广告“我只是跟我朋友面对面聊天说到喂奶,就收到奶瓶广告了?”

“实现这个也超简单。”

这波测试以小红书为例,隐私护卫队依然派出小A与小B。

控制变量: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排除外在干扰因素,小A与小B互相关注,并保证彼此有且只有对方一个好友。隐私护卫队在测试前还关闭了两个小红书账号的地理位置、麦克风、通讯录好友等权限。只留下小红书互为好友这一个前提条件。

16-17.jpg

小A的账号已关闭权限,小A和小B互为好友。

测试前,账号小A与小B搜索记录均为护肤、美妆、服饰等内容。由于两个账号的喜好十分相似,3月21日21:00测试开始后,小A开始疯狂搜索一些平时从未搜索过的关键词,比如意外怀孕、吸奶器等。而且,小A不仅浏览,还点赞了包含上述关键词的内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到三小时,23:27左右,无辜的小B在满屏护肤品、彩妆、服饰搭配内容的页面中,看到了一张妈妈给小孩喂奶的图片。图片下方还标注着“意外怀孕,排卵期……”等文字内容。而这篇推荐文章,正好与小A手机里此前刷到的文章一模一样。

18-19.jpg左侧为小A界面,右侧为小B界面。

结论:若不是测试员,小B一定很纳闷,明明关注的都是时尚美妆,怎么转眼被推“意外怀孕”?

实际上,通过好友的喜好给你做推荐,是App广告推送最常见的套路之一,“好友、同公司或同一上班地点的人有相同的消费观、喜好”是大数据画像的基本逻辑,因此小A搜索意外怀孕,好友小B从没搜索过却收到类似推送,实现起来也是so easy~~ 。如果好闺蜜小A与小B又正好聊过这件事,是不是小B会感觉自己“被偷听”?

场景四:再进阶一下,知道你的定位也能推广告!

“好吧,但是这次我和我的好友都没有搜过这个词,为啥还是接到了推送?”

“这个也还是简单,根本难不倒我。”

上班累了,出去溜达买杯下午茶。忽然手机就弹出广告,告诉你附近有一家喜茶店,咋回事?

控制变量:隐私护卫队下载美团和大众点评两款App,两款软件内没有好友,同时关闭了通讯录、录音等权限,并授权开启定位服务。

3月21日下午,隐私护卫队借工作之由,溜达到了著名的网红店“喜茶”附近,接着打开美团App,喜茶就在靠前的位置。

有趣的是,当隐私护卫队在美团搜索“喜茶”后,同一时间内打开大众点评,“推荐”和“附近”栏目里也出现了“喜茶”推送,称距离34米的这家店是全北京人最少的。

结论:你所处的实时位置,可直接反映你的实际消费,什么时间、在哪购物或就餐。因此,基于地理位置的广告推送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青睐。

隐私护卫队曾看过一个真实案例,某网红咖啡品牌在某平台投放了地理位置广告,凡是在门店1.5公里范围内的用户,都可能刷到相关推送。

根本无需任何大数据画像,所有走近目标地点的人都能收到相关广告,甚至根据你在地图中搜索过的某个地点推送广告都已经很常见。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你的搜索记录形成的用户画像,在不同平台间用于广告推送,也是 so easy~~

当然,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演示的大数据与广告推送的逻辑,比如你的输入法、剪切板里的记录,也能构成你喜好的一部分,哪怕没有键入任何App中,只要你曾经在键盘上敲击过,也可能被收录;

再比如根据你好友开放的通讯录权限,确定你与她通讯录中所有联系人的关系网,从此以后,他们和你的画像之间就有了微妙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隐秘而不易察觉;

再再例如,根据你手机里装了哪些App判断你的喜好,根据你WiFi的名称判断你经常出现在哪里…… 等等。

看了这些,我想你已经清楚,已在频繁使用的大数据画像方式极为丰富和有效,和这些画像方式相比,监听大概可以算是效率与性价比最低的画像方式了。

有技术专家给我们详细分析过,根据聊天听记文字并上传服务器本身不难实现,但耗能多,需要硬件设备支持语音唤醒、需要分辨方言……各种技术需求,大大推高了通过“监听”来记录用户喜好的成本。

当然,我们必须警惕监听的可能性,或许在未来,上述技术瓶颈解决后,也会出现这种画像方式。但是在当下,我们不由得思考,App有这么多种方式可以推送足够精准的广告,还用得着偷听我们说话吗?

原标题:还用偷听你说话?App根据喜好推广告,连“看”都不用“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