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消息,5月25日,河南南阳一处动物园的老虎咬死了人,伤人的老虎来自600公里外的安徽宿州埇桥区。听闻这个消息后,埇桥区蒿沟乡村民面面相觑,有人表示,“本来就管得严,现在又得把动物关起来避避风头了。”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获“马戏之乡”称号的地方,这里饲养着上千只老虎、狮子、狗熊等猛兽,马戏团技艺的延续和动物饲养多以家庭式作坊为主,全国各地巡演的马戏团及动物园的动物多来源于此。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自10多年前动物禁演政策下发,2018年国务院明文规定禁止老虎及其制品经营利用后,以虎为生的村民陷入生存困境,每月高额饲养费更是一笔沉重的生活负担。此外,动物租赁乱象也在老虎伤人事件中被进一步揭开。
▲图据央视新闻
埇桥区林业局称,他们正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人工繁育主体解决饲养困难,2020年市区两级政府给予在宿州区域内人工繁育的东北虎每只每月750元,共计6个月的饲养费用临时补助。2021年该市政府领导批示将在去年的补助的基础上增加临时补助金额和时间。为每只每月800元,共计12个月,相关资金正在拨付中。
“马戏团因疫情的影响,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经营利用也受到一定的冲击,马戏团经营人员转型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但是目前马戏团经营受到困难但饲养动物不能受到影响,要确保动物的安全健康。”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运狮现场】
农户称可“借用动物园展出手续运输动物”
小满过后,烈日当空。安徽宿州埇桥区蒿沟乡的道路两侧田地金黄,一排农用车摆在路边,不远处的农户们收割麦子和油菜,木棒扬起、挥下,敲打着晒干的油菜籽,沙沙作响。
▲农院墙壁上的老虎画像
不同于马戏团的锣鼓喧天、虎啸狮吼,只有路边偶然出现的动物粪便,农家院外的空荡铁笼,以及被草丛遮掩的老虎画像,隐约透露“猛兽出没”的痕迹。
红星新闻记者在村里四下打听是否有老虎、狮子出租,不少村民摆了摆手,径直走开,得到的回复是“没有”、“早就不养了”。直到记者看到一辆外地牌照的白色的小货车,停于孙桥村一家农户前,上面的铁笼子被黑色的遮阳网包裹着。
“这是刚从山东拉过来的两只小狮子,准备运到新疆去。”一名李姓农户介绍,他掀开黑网,只见两只幼狮趴在笼子最深处,毛色有光泽。随后农户把车开到僻静的后院,吆喝四五个彪形大汉,卸掉固定笼门的铁丝,将两只幼狮用木棒驱赶至运输笼里,再装上另一辆货车。
▲从山东运来的两只幼狮
红星新闻记者询问幼狮是否运去表演,李姓农户摆了摆手,随后记者以商家身份询问是否可租动物外出商演时,他放松了警惕,“前段时间老虎咬死人了,我们这边不好出去。”他给记者看了当地林业局近几日给农户们下发的“取消所有商业楼盘活动的动物运输展出”相关通知。
但李姓农户将红星新闻记者邀至里屋,透露还是能“想办法”运输,“其他人都开不出(手续),但是我们可以,因为我们有动物园的长期手续,按动物园的展出形式报,不走商业演出,但是你要解决你当地的林业、文旅等部门报备问题。”在记者问道可否运老虎时,这位村民表示不行,“以前运老虎没问题,现在不行了,养的都少了。”
一家马戏团多至四五十老虎
节假日的演出尤为多
昔日的“老虎王国”仿佛一夜之间凋敝。
据宿州市政府介绍,埇桥马戏艺术的前身是始于明末清初的民间杂技,到清朝末年已具有相当规模。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在埇桥区的篙沟、桃沟、柳沟一带,杂技名人们率先将马、猴子、狗等动物表演引入演出,很受观众喜爱,后又开始尝试用杂技表演的形式来驯化动物,并很快收到成效。
据记录,埇桥区有近三百个马戏团,从业人员一万多人,年收入两亿多元。在2008年,该区马戏艺术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随处可见的空笼子和马戏道具
2019年,时任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时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只东北虎的展演可以带动饲养、道具、驯化、展演等其他环节一连串的经济效益。当地取得人工繁育许可证的马戏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饲养老虎,2000年左右,当地东北虎数量开始激增,通常一家马戏团有两只老虎,但多的有四五十只。
埇桥区马戏协会会长杨志远和老虎打了五十多年交道,是国家二级演员,人称“中国第一虎”。他告诉记者,17年前,他曾带着马戏团常驻在西安野生动物园演出,跑遍全国大大小小的马戏交流赛。
辉煌的时候,是在2012年的武汉国际杂技节上,他从陕西和安徽共带来13只老虎参赛,包括东北虎、孟加拉虎和白虎,年龄都在4岁左右。十几只老虎同台表演,如此规模,在当时的国内驯兽节目中都十分少见。
枪李村的李大爷接触马戏的时间更早,从12岁开始接触马戏,家里祖辈传承到他这辈,是第三代了,目前还有4只狮子、3只狗熊,还有猴子、小狗和山羊。
每天凌晨4点李大爷就会起床去笼舍拾掇粪便,再拿水管冲刷地面,紧接着到了一天两次的重头戏——忙活动物们的吃食。他将剁成块的猪头肉放进绞肉机里,肉里和点菜饼,再倒小麦糊搅拌,一起扔热锅煮熟,喂给小狗、猴子,而狮子、狗熊这类猛兽则钟爱活鸡和鸡架,“它们把鸡毛扒拉得可干净了,聪明得很。”李大爷说。
50多年过去,李大爷的身体早已力不从心,喂养一会儿后就要坐在农用三轮车上歇一下。不仔细看,很难发现他的左脚微跛,比上身的移动缓慢半拍,由于常年弓腰下蹲,去喂养、训练动物,以致他腰椎间盘突出,背部一条长约15公分的疤痕是他几年前的手术伤口。
李大爷称已很久没有这样为动物亲力亲为了。往年5、6月赶上劳动节、端午节,正是他在外演出的火爆期,一场活动的价格不下10万元,碰到演艺公司着急要马戏,上百万元一场的活动他也碰到过。
动物养殖、运输手续进一步规范
暴露一级动物手续混乱问题
到后来,百万一场的演出还有,李大爷却不敢接了。
马戏团经过上百年的野蛮生长,慢慢引起一些动物保护组织的注意,关于“手续不全”、“虐待动物”、“生活环境恶劣”的监督举报不断波及到这个占据70%马戏市场的县区,随之而来的是政府部门的监管加码。
2010年7月,国家林业局发布通知,立即停止野生动物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虐待性表演、违规经营野生动物产品等不当行为;2013年7月住建部出台《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杜绝各类动物表演”。
▲运输动物的集装箱
与此同时,对一、二级动物的养殖、运输也开始逐渐规范,但对普遍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的马戏人来说,意味着出去表演的手续愈加繁琐,甚至批不下来,这让整个马戏行业充满变数。
埇桥区马戏协会会长杨志远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动物若想去异地演出,一:甲乙双方要有合同。二:双方要有营业执照。二级动物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办理行政许可手续,才能运输,一级动物报国家林草局审批。
杨志远强调,申报材料中必须有相对应的繁殖驯养证,老虎属于一级保护动物,一级繁殖驯养证由国家林业局审核颁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停办,至今没恢复。
杨志远表示,埇桥当地持有的繁殖驯养证最多有20家,这都是早年间办下来的,也就是说只有20多家是可以合法养老虎的,“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一证多用,手续混乱的现象很多。”杨志永说。
溯源手续混乱的现象,不少村民称那是两辈人遗留下来的问题了。孙桥村一家村民向红星新闻记者回忆,那时候马戏行业兴盛,村民闻风而来,老虎幼崽十分抢手,花几千块钱就能买一只幼崽,训练到1岁多开始演出赚钱。“也就是说,可能10户有老虎的人家都是一家老虎的后代,证件不让办了,可那时候把动物弄出去赚钱容易,谁还管有证没证呢?所以繁殖的后代共用上一代老虎家里的证件,他们觉得是没问题的。”
2018年10月国务院发布通知,明文规定禁止老虎及其制品经营利用。
二级保护动物成赚钱“主力”
被困住的老虎“坐吃山空”
齐家村老郑家有20多只老虎,“老虎禁演”的消息,打破了他养虎三十多年的平静生活。
▲关在笼子里的老虎、狮子
老郑家的院子大约百余平米,不同于李大爷家的动物混养、环境简陋,这里被分为两个区域,左侧是被铁栅栏隔离开的虎舍,右侧七八个铁笼里关着狮子、狗熊和狗。
头圆耳短的老虎毛色呈浅黄色,额头上伴有黑色横纹,在红星新闻记者进入后,它仍保持着百兽之王的姿态,慵懒地横卧在宽敞明亮的屋舍中,只是这次没有观众观赏。
▲郑家养的老虎
“没法挣钱这是最难的,但是人不吃也要给动物吃。”郑大爷祖辈三代驯养老虎赚钱,到了他这辈,开始给老虎“砸钱”。
郑大爷称老虎禁演后,光饲养费一年就得花10几万元,加上疫情原因,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基本接不到活,现在家里租了部分二级保护动物给动物园,儿子在外开货车补贴家用,郑大爷同时也在养鸡、羊或者其他的牲口,但他认为这只是一种补充方式,并非转型路径。
“老虎我们必须得养着,贷款我们老百姓不敢碰,但找亲戚朋友借了也有几十万了,之前有钱的时候会给老虎喂点鲜肉,现在节约成本,基本喂的是冷库定做的鸡、鸭肉。”郑大爷说。
杨志远回想起当年的鼎盛时期,也会不由得叹气:“以前拉着老虎到处跑,现在想挪个地都不行了。”
老虎禁演非绝路,马戏人可以选择转行,其他动物也可以只在动物园展出,但是对于没有演出收入的老虎来说,日常饲养成了马戏团一笔极大的负担,慢慢的,“赋闲在家”的老虎只有“坐吃山空”。
杨志远算过一笔账,马戏团的一只老虎每天要吃掉近百元的肉食,留在西安的20只老虎一年至少要7万元的饲养费用,他还特意找了两名饲养员在西安喂养照料老虎,一年的工资开支至少12万元,这还不包括新建笼舍、防疫看病的费用,也就是说,老虎不能创造收益后,每年还要花近20万元的费用养着。
▲院里两侧被关着的猛兽
“现在就是把二级动物租给动物园,不演出了,一个月几万块钱还是能赚,加上我每个月还有点退休工资,团里还剩20多人要养,勉强维持开支。”杨志远说。
像杨志远一样能勉强维持开支的明星马戏团毕竟是少数,或被“越吃越穷”的经济现状被逼无奈,或被商演合作的利益诱惑,部分人仍选择了铤而走险。
一名徐姓村民则称,这两年家里老虎基本都养不起了,如果有动物园养,都愿意担着风险送去养,“明知道是违法的,但是也不能看着动物饿死,市场价也没有了,我们基本看景区那边愿意给多少,不行捐出去也就算了。”
杨志远称,他们也不断在向有关部门反映老虎禁演的情况。“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安置我们手里的老虎,我们能做就是坚持养下去,合法合规办事。”
【林业局】
已有补贴政策
要确保动物安全健康
老虎禁演后,当地相关部门也为农户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发过愁。
在2019年,时任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时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国家没有相应的补贴,马戏团体维持老虎生存的开销压力陡增,了解到马戏团的困境后,埇桥区主要领导紧急进行了调研,林业部门也积极向上级反映,呼吁尽快放开东北虎的展演,当时还没有商榷出一个具体的措施。
这一情况在近年有了变化。6月底,红星新闻记者就“马戏团生存困境和养虎问题”,以市民身份拨打市长热线咨询,埇桥区林业局答复称国务院下发《关于严格管制犀牛和虎及其制品经营利用活动的通知》后,国家林业局暂停所有关于虎的人工繁育和经营利用等活动,全区的马戏团体人工繁育东北虎经营利用活动也相继停止。由于没有收入来源,东北虎饲养和管理面临巨大的困境,马戏经营团体从业人员情绪不够稳定、反应也较强烈。
埇桥区林业局称,宿州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人工繁育主体解决饲养困难,2020年市区两级政府给予在宿州区域内人工繁育的东北虎每只每月750元,共计6个月的饲养费用临时补助。2021年市政府领导批示将在去年的补助的基础上增加临时补助金额和时间。为每只每月800元,共计12个月,相关资金正在拨付中。
此外,关于人工繁育单位饲养人员转型的情况,埇桥区林业局表示,马戏团因疫情的影响,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经营利用也受到一定的冲击,马戏团经营人员转型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相关工作人员还表示,马戏团的经营和生存是根据自身主体的条件而定,各个人工繁育单位均不相同,目前马戏团经营遇到困难但饲养动物不能受到影响,要确保动物的安全健康。
而对于部分农户希望“政策能够有条件放开”这一期盼,中国绿发会濒危物种专项基金项目协调员胡春梅长期关注表演动物项目,她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日后应该也不会放松对老虎展演的管理。“由于老虎是旗舰物种,相应的管理措施更为严格,且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禁止动物表演,这也是国际趋势,国家住建部、动物园协会也都严令动物园杜绝一切形式的动物表演,这也更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胡春梅认为,近年老虎相关的安全事故不断,更应倡导与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不提倡亲密接触,尊重自然。“对于养殖户的安置,建议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对老虎停止繁殖,逐步安置到动物园里。”
原标题:马戏团之乡转型之困:老虎“赋闲在家”,一年饲养费十几万元 祖孙三代愿捐赠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