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物微信公号消息 ,作为“百年老店”的BBC,却频繁曝出造假丑闻,与其运作体制和盲目搏眼球的动机分不开。
继“新疆集中营”谎言和“阴间滤镜”手法后,新闻界的“百年老店”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日再被曝出造假丑闻。
BBC公开承认,一部于2020年11月在其广播4台播出的有关叙利亚的纪录片存在严重失实。这部涉及“造假”的纪录片名为《床上的毒气罐》,关注的是发生在2018年叙利亚杜马镇的 “化武袭击”。
该纪录片中,BBC记者做出明显暗示,认为对化武袭击事件提出质疑的一名检察员,是因为私下收了“红包”。但事后调查显示,这名检查员并没有所谓“收钱揭秘”的行为。
这不是BBC第一次在叙利亚化武议题上因内容失实而“翻车”,更不是这家历史悠久的媒体首度深陷“造假”丑闻。事实上,无论是涉及英国国内还是国际的报道,在捏造虚假新闻方面,BBC都称得上是前科累累,近年来更是愈演愈烈。
·位于荷兰海牙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
“阴阳怪气”的暗示
纪录片《床上的毒气罐》是BBC制作的有关叙利亚战争的系列纪录片之一,涉及失实的片段中,BBC调查记者克洛艾·哈德吉马修和化名为“亚历克斯”的一位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前检查员进行了对话,内容关于叙利亚杜马镇的化武袭击。
·克洛艾·哈德吉马修。
2018年4月8日,叙利亚东古塔地区的最大城镇杜马遭到沙林毒气攻击,造成至少70人丧命。袭击事件发生后,OPCW发布报告称,叙利亚政府是此次化武袭击的发起者,该组织对叙利亚政府的指责最终致使美国等国家发起对叙利亚政府的报复轰炸。
在报告发布后,作为OPCW的前调查员,亚历克斯在OPCW组织内部发声质疑对叙利亚政府“用化学武器攻击平民”的指责,掀起了外界对杜马镇化武袭击真相的探讨。
在纪录片中,BBC调查记者哈德吉马修采访了亚历克斯,称他所揭露的事情“很有趣”,但她紧接着说道:“在维基解密悬赏10万美元(约合64万元人民币)奖励与杜马事件有关的任何揭露材料时,这种揭露行为出现了。”
哈德吉马修的这番话暗示,亚历克斯的爆料是为了赚取维基解密提供的揭露奖金,实际上是一种“收钱揭秘”的行为。但来自维基解密方面的信息显示,他们并未向任何人支付过关于叙利亚化学武器的爆料酬金,并且BBC也从未向他们核实过亚历克斯的爆料事宜。
对一位国际组织的“吹哨人”毫无根据地“泼脏水”,哈德吉马修在片中的言论很快引起了以英国《星期日邮报》记者彼得·希钦斯为代表的一大批新闻业界人士的批评。
希钦斯向BBC提出抗议,质疑哈德吉马修在片中对亚历克斯的暗示性话语“不准确”。同亚历克斯的立场一样,他也认为叙利亚化武袭击事件是“演出来的”,真凶另有其人。
针对希钦斯发起的控诉,BBC的第一反应还是“理直气壮”。2020年12月1日,BBC发表声明称,《床上的毒气罐》符合BBC的编辑标准,BBC会力挺哈德吉马修,同时也会大力支持后续对该片失实指控的调查。
·媒体针对纪录片《床上的毒气罐》的报道。
“打脸”来得很快,随着相关证据越来越多,BBC不得不开展内部调查。经过半年多的调查,今年9月2日,BBC内部“投诉管理部门”发表声明裁定希钦斯“胜诉”。在声明中,BBC认为纪录片中的话语是在“暗示亚历克斯揭露行为的动机”,判定BBC调查记者哈德吉马修的报道是“失实的”。
BBC的裁决声明公布后,希钦斯表示欢迎:“这是真相的重大胜利,OPCW内部‘揭露者’(指亚历克斯)的目的是出于对科学事实的尊重。”此次也是BBC历史上罕见地承认自己的“造假”行为。
“造假门”频出
这不是BBC第一次在杜马化武袭击事件中掺杂带有“失实”性质的报道。
2018年,一段由叙利亚民防组织“白头盔”提供的视频成为BBC等众多西方媒体的报道素材。在这段视频中,“白头盔”对遭受袭击的叙利亚民众进行“救治”,并指出叙利亚政府军在杜马镇实施了化武袭击。
但质疑声随之而来。瑞典儿科医生艾登勒告诉媒体,在仔细查看了“白头盔”提供的视频资料后,他发现有些场景很奇怪,有的儿童已经没有生命迹象,却还被施加“非医学、非专业甚至会起反作用”的救助动作。
此前在“白头盔”发布的视频中,出现了一个“遭受化武袭击后幸存”的11岁男孩迪亚布。而在媒体对迪亚布及其父亲的后续采访中,迪亚布透露,自己是被一些人用糖果等诱导拍摄了所谓的受袭画面。当时他被人向头上浇水,大力摇晃,惊恐万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白头盔”自导自演的摆拍视频被西方媒体广泛传播。
在“白头盔”获得奥斯卡奖的纪录短片中,所有素材由“白头盔”提供,美国奈飞公司的制片人在土耳其进行后期剪辑加工。而视频原素材的制作精良程度,明显是由高级器材拍摄的,并且技术很熟练,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毫无拍摄经验的民防组织“白头盔”之手。
·俄罗斯媒体针对该纪录片的报道。
随后,“白头盔”创始人梅苏里尔的英国人身份以及该组织受英国政府资助的情况也被扒出。
2019年的2月13日,BBC负责叙利亚新闻报道的制片人利亚姆在推特发文称,经过近六个月的鉴定,发生在叙利亚杜马镇的“化武袭击”是“白头盔”组织精心策划自导自演的。国际舆论顿时一片哗然。
吊诡的是,于2020年11月播出的《床上的毒气罐》并未采用此前由利亚姆得出的调查结论,记者在片中仍然暗示“叙利亚化武袭击”真实存在。同属BBC系统,所持观点却南辕北辙,各说各话,并且互不引用,BBC这一前后矛盾的做法令人费解。
除叙利亚化武袭击事件涉及“造假”外,BBC在其它国际事务报道中也频频触雷,其中最令国人熟知的,便是由BBC驻华记者沙磊(本名约翰·萨德沃思)操刀的“新疆集中营”谎言和“阴间滤镜”手法。
·炮制“阴间滤镜”式新闻的记者沙磊。
2020年12月,BBC播放了沙磊的一部“大作”,片中声称新疆有许多工厂出现在所谓“再教育营”的围墙内,还配发了一张卫星图片,说这是“工厂和营地合并成一个大型工厂综合体”。沙磊把这种一般情况硬扯成新疆“对外掩盖迫害维吾尔族人的有组织行动”,把一些被采访者的拒绝和警惕夸大成“体制性的打压”,实际上,这个所谓的“综合体”只是新疆库车的一家再普通不过的服饰工厂。
对沙磊的报道手法,网民讽刺地称之为“阴间滤镜”。记者只要对着一堵厂房墙壁,将镜头歪斜过来,沿着墙角边走边拍,后期加上“阴间滤镜”、配上恐怖音乐和字幕,一条“新疆集中营”的“偷拍报道”便炮制完成了。
自2012年驻华以来,沙磊一直以固有的偏见报道中国事务,扭曲事实真相,炮制虚假报道。他今年3月还发推声称:“我们面临法律诉讼、大规模监控和恐吓威胁”,随后带着妻子和儿女不辞而别跑到台北,以“受害者”形象上演了一部拙劣的“跑路大戏”。
即便将视角由BBC的国际报道转向国内报道,其“造假”力度也丝毫未减。2021年5月,BBC承认,记者巴希尔在1995年为说服戴安娜王妃接受专访,使用了欺诈手段。采访中,戴安娜王妃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这个婚姻里有三个人”,甚至讲出自己有外遇的隐私,英国王室的声誉因此受到极大冲击。
·记者巴希尔骗访戴安娜,并因此走红。
“百年老店”缘何成“造假老手”
BBC成立于1922年,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
根据英国皇家宪章,BBC实行公共广播体制,号称只对新闻公正性负责,不出售广告,而是靠英国纳税人缴纳的电视税生存。长期以来,“新闻自由”都是其标榜的价值观。
如此“百年老店”,却频繁曝出造假丑闻,与其运作体制和盲目搏眼球的动机分不开。
在实际运作上,近些年BBC的独立性大打折扣,在国际新闻领域情况尤其严峻。
在英国国内,所有媒体都要接受英国通讯管理局监管,民众对质量低劣的节目可以投诉。但负责国际报道的BBC国际频道却不受这种监管,因为这个机构负责“对外传播英国价值观”,经费主要来自英国外交部,由BBC高层和英国外交部组成的董事会对其内容进行常规的内部审查。而这种监管完全是“软约束”,不对公众负责。也就是说,在国际新闻报道上,BBC对假新闻存在着“制度性的纵容”。如果英国对某个国家或地区持有敌意,对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虚假信息报道就会“比例高得惊人”。而且,无论记者如何做假,如何煽动冲突、鼓动仇恨、制造纷争,都没有质量标准和监管的约束。这也就间接导致“沙磊们”敢于在报道中肆无忌惮地指鹿为马。
作为“英国价值观”传播工具的BBC,在用人上也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中立。
BBC自己都承认其曾与英国军情5处合作审查入职者。此事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进行,至少持续到90年代。双方负责人从1933年开始就担忧“共产党渗透”,并于1935年正式启动“政治筛查”。军情5处派人渗透到英国共产党内,所获得的情报被用于分析BBC求职者的背景。双方将求职者分为三级,A级为“不能聘至能对新闻素材产生直接影响的岗位”,B级为“不能聘用,除非对此人有其他考虑”,C级被认为“具有令人不安的政治背景”。只要稍与某些政治团体沾边,就会被BBC拒之门外。
这一做法虽属历史,但沙磊等人的日常新闻业务操作,动机的确值得怀疑,不能不令人联想到其背后的组织风气。沙磊在中国住了9年,中国是什么样,他应该比普通西方人更清楚。他的很多报道基本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是在充当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马前卒。
如今,从BBC在叙利亚化武议题中的“阴阳怪气”和主观先行来看,更容易让人怀疑,这套“偏见输出”的思路正在BBC内部大行其道。
原标题:BBC终于公开承认造假!原来它不止会给新疆加“阴间滤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