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岐触摸天空
▲李道生触摸感知黑龙江老黑山的熔岩石
容明良感受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一朵花
蔡美岐一行10人登上长白山
▲大家蹲下来触摸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砖
重庆晚报消息,他们说,虽然看不见,可是咱们听得到、闻得到、触摸得到,咱们可以用心感受。我(记者)最初是不信的,最后还是相信了。因为,他们是盲人。
他们中,有先天性盲人,也有后来才失明的。在蔡美岐的带领下,大家一起感知到了高山、大海、城市,触摸到了人与地球的温度,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1
这是他们的旅程。
7月23日晚上9点36分,乘坐K1064次火车,蔡美岐他们10人从重庆出发。第一站是沈阳,接着是长白山、牡丹江、哈尔滨、大兴安岭、呼伦贝尔、满洲里、齐齐哈尔。最后,从长春回重庆,全程14天。
我以为,这一路定是兵荒马乱,不想,他们的世界秩序井然。
刘友全像只猴子,一上火车,就顺着杆儿爬上中铺,要下床的时候,确认地上没人,一跳就下来。他们10个人,有5个睡中铺,不需要列车员的特别照顾。上厕所,由蔡美岐领一遍,后面就会了。
蔡美岐是他们的领队,65岁,右眼先天性失明,左眼看见的世界,罩着一层黑色的网,网上有无数只蚊子在飞。她是10个人里唯一一个模糊看得见的盲人。
2007年开始,蔡美岐就带着身边的盲人出去旅行。深圳、广州、北京、厦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
2017,他们盲旅10年。
2
登上长白山,是27日。冷雨,大雾,不见天池。
蔡美岐一行惹人注目,导游、游客、景区工作人员都说是头一回见到。有个人说:你们出来真不容易,又看不到天池,有意思吗?
也许是有口无心,也许是一片好心,但李一芳马上怼回去:“你不也看不到吗?”
李一芳是他们当中最不接受“盲”这件事的。她60岁,1960年,那年她3岁,妈妈病了,两个哥哥带着她东奔西走讨生活,她得了角膜炎,从此就不怎么看得见。40岁以后,彻底看不见东西了。
“40岁前,我看见天是明亮的,有阳光的日子,我就把铺盖拿出来晒。”李一芳说,“我从前常常怪我妈妈:都怪你,你不病,我也不会瞎。为什么一家人都不瞎,就我一个人瞎?”
“现在还怪吗?”我问。
“现在不怪了,妈妈死了,没人怪了。”
刚刚还凶狠狠一个人,突然就软绵绵的了,声音柔软下来,喉咙有些哽咽。我不敢再问,对她说,你说得没毛病,大家都没看到天池,一年365天,有200多天是看不到天池的。
李一芳听了,又哈哈大笑。
3
不见天池,却似仙境,冷风冷雨,还有漫天的大雾。
刘友全说:“我瞎的那一天,也是漫天的大雾。”
刘友全46岁,完全看不见是35岁那年的事。此前,他养过鸡、养过鱼、开过打米厂、开过大货车。他从小眼球肌腱功能萎缩,医生说,大约30岁会失明。可是过了30岁,那一天迟迟不来,刘友全心存侥幸,希望就这么把他遗忘了最好。
有天下午5点左右,他开着大货车,拉了一车河沙跑在高速路上。“突然眼前起了漫天的大雾,我像是预感到了,要来了。”
“我把车靠边停、开大灯、摸下车,我盯着大灯看,看不见光,我心里有数了,完了,完了。”刘友全瘫痪在地上,全身一点力气都没有,在地上瘫了半小时,一句话也没有说,同伴扶都扶不起来。
“不得了,我两次到了人间仙境。”回忆像打了个盹。
4
他们一行人,一只手搭着另一人的一个肩膀,连成一串走。一支队伍说说笑笑,上山下山。长白山顶要裹大棉袄,山脚却像是初夏,还有一汪小天池。
蔡美岐说给他们听:“小天池就像一面镜子,平静,山边的绿树、天上的白云,都倒映在镜子里。”
“唔,像镜子!我知道,真好看。”容明良说。
容明良是全盲。他60岁,先天高度近视,初中之后,眼睛就不大行了,30岁左右,就完全看不见了。
可是,他爱照镜子。妻子闫家碧说,认识他的时候,他们都是25岁,他每天在镜子前面把皮鞋擦得蹭亮,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穿着的确良西装、白色衬衫,是个好看的男同学。
闫家碧眼睛看得见,她左肢因小儿麻痹致残。
那时候,容明良的眼里还有光,影影绰绰看见闫家碧的样子:“她瘦瘦的,黑黑的,扎两个小辫儿。”
“那在你眼里,她永远是25岁年轻时候的样子。”我说。
容明良想了想——“她长白头发了。”
“你怎么知道的?”我有些惊讶。
“她说的,早上起床,她总是照着镜子说:‘我又长了一根白头发’。”
5
李道生特别羡慕容明良。
他跟容明良不一样。2岁那年,李道生发高烧,打针打坏了。2岁之前的事、见过的世界,李道生一点记忆都没有。活了60年,这个世界的许许多多,在他脑海里没有形象。
不像容明良,至今,容明良的梦里,还有过去的画面。“梦里我看得见,特别幸福。不过最近十年,梦里的画面越来越不清晰了,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记不住了。”
29日到哈尔滨,蔡美岐说给他们听:“我们走在中央大街,两边是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
李道生说,他想象不到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是什么样的。
容明良说他知道,他年轻时看过《夜幕下的哈尔滨》。
容明良说,“你摸一摸地上的砖。”
李道生蹲下来,用手抚摸地上的砖。“我摸到了,这就是哈尔滨。”
走累了,他们坐在街边的长椅上歇脚。容明良摸到长椅边的一朵花:“蔡姐,这花是什么颜色的?”
蔡美岐说:“红色。叶子是绿色。中间还有花蕊,是淡黄色的,软软的,你再摸摸。”
容明良很温柔地去摸花蕊。他的手掌常年给人推拿,都是硬硬的老茧,生怕把花蕊摸坏了。他说,“真好看。”
可是李道生说,他不知道红色是什么颜色,绿色又是什么颜色,还有淡黄色呢?
容明良说:“红色很热情,绿色很清凉,淡黄色,唔,淡黄色像婴儿。”
“知道了,知道了,就你聪明。”李道生使劲儿把盲杖在地上杵了两下,大家知道李道生恼了,大笑。
6
这一路,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路上。
一天要坐六七个小时的车,他们跟了一个旅行团,其他人都抱怨车程太长,他们却很高兴。平时总窝在家里,只要能出门,他们就高兴,车上的时光比窝在家里好混多了。
导游在车上推销土特产,一人试吃一袋蓝莓干,到他们那儿,变成两个人试吃一袋。蔡美岐不高兴了,“是怕我们买不起吗?我们有退休金,做推拿还有工资挣,条件好得很。”
蔡美岐退休之后就带着盲人旅行,10年,她已经带了200多人次,走了20来个地方。
蔡美岐说:“我也是个盲人,我了解他们最大的需求,就是出去走走看看,没有眼睛,有心。”
最初,没有旅行社愿意接他们这个团。“每次都被委婉拒绝——我们给领导请示一下。”蔡美岐就东问西问,自己做攻略、订车票酒店,出去一次,要准备6个月。
2015年3月,蔡美岐带着16名盲人第一次坐飞机。她跑上清寺的一个售票点跑了五六趟,售票点老板感动了,给他们抢到了16人的3折往返机票,告诉她,机票抢到了,但不一定能上飞机。因为根据机型不一样,每个航班对残疾人团体的人数有不同的限制。
蔡美岐又跑机场跑了三四趟,找到航空公司。航空公司的人也感动了,为他们调整机型、增加陪伴人员。
此后,蔡美岐的善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旅行社开始允许他们参团。
蔡美岐乐此不疲,愿意当这个领头的。她的外公是医生,从小就教她学医、行善。1969年,蔡美岐17岁,下乡,一边务农一边做赤脚医生,常常半夜走十里八里山路去给老乡看病。路又远,狗又咬,人又怕,她背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放样板戏给自己壮胆。加上她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两个妹妹,所以带盲人出去旅行,就好像小时候带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
蔡美岐一出生,右眼就失明,左眼看见的世界,罩着一层黑色的网,网上有无数只蚊子在飞。65岁了,情况没有恶化,左眼依然看得见。她把这归结于自己坚持做善事,所以得老天庇佑。
今天,他们10个人到大兴安岭,明天,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每天,他们大约步行30000多步,对于我们,也许是微信运动上的一个排名,对于他们,却是用盲杖敲打大地30000多下。
重庆晚报记者 聂莎 摄影报道
原标题:盲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