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丨探秘梁平古诗:凉露无声湿桂树 古洞清幽百尺宽
09-09 07:50:07 来源:重庆日报

梁平双桂堂

自西魏元钦二年(553年)置县以来,作为渝东北门户的梁平(古称梁山)已拥有1400多年的历史。1952年,取“高梁山下有一平坝”之意,梁山更名为梁平。

第一个为梁平写诗的诗人是谁?又有多少文人骚客在此驻足?日前,记者前往该地探寻。

宋代才有第一首诗?

北宋仁宗年间,一位士子因故被派往当时尚不发达的梁山军(宋朝行政区划分名称,指现在的梁平区)担任县丞。离开京城之际,一位好友前来相送,酒过三巡,看着郁闷的士子,这位好友叫随从取来笔墨,挥笔写下一首诗:“苍壁束江流,孤军水上头。蛟龙惊鼓角,云雾裛衣裘。午市巴姑集,危滩楚客愁。使君才笔健,当似白忠州。”希望他能在西南地区做出一番事业。

“这位士子就是曾在北宋年间担任过梁山秘丞的徐章,写诗鼓励他的友人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贤毅介绍,由于梁平在古时被称为梁山,故这首《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军》是现有文献记载中,最早提到梁平的诗歌。

作为川东咽喉的梁平,为何在宋代才有第一首诗?难道之前就没有诗人留下关于梁平的只言片语?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早在商周时期,这里的古人就已经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白居易担任忠州司马时也曾在梁平小住过一段时间。”杨贤毅介绍,不过由于长时期的战乱,这些诗歌大多已经失传。

“从现在的统计情况来看,历代文化名人歌颂梁平的诗歌总数大约有1000余首。”杨贤毅说,除了部分诗歌创作于宋朝外,大部分诗歌都创作于明清时期。究其原因,除了当时的政局日益稳定,吸引大量文人骚客到此吟诗作赋外,也和那时梁平重视教育,在城内普设私塾,从而培育了以来知德为代表的大量本土文人密不可分。

纵观这些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其内容大多以描写梁平的风景为主。其中,就包括梁山古八景之一的“福利钟文”。

梁平与四川大竹交界处,有一座山高耸入云,危峰兀立,状如狐狸,名曰“狐狸山”。明朝正德年间,都御史林俊来到梁山,认为这里土地沃腴,此山名不雅,改名“福利山”。山顶曾有明崇祯时修建的关帝庙,庙内铸有洪钟一口,声闻十里,所以成就了梁山古八景之一的“福利钟文”。

对“福利钟文”,清代刘浩诗吟:“巍巍福利与天参,拾级登临万象涵。耸峙千峰凝瑞霭,高柱七斗映晴岚。”

大儒来知德诗作等身

1604年,一位老者在梁平过世。当这个消息传入京城,已经多日不上朝的明神宗朱翊钧遣退了左右,把自己关在了御书房……

几日后,一道旨意从御书房中传出:准许这位老者的后人建祠堂以纪念,同时御赐“崛起真儒”匾额,以褒其贤……

“这位老者就是从梁平走出的一代大儒来知德,他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与他在易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密不可分。”杨贤毅说。

作为一名地道的梁平人,来知德自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起,就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周易》,终在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完成《易经集注》一书。因该书对《易经》的解说令人耳目一新,来知德很快闻名于世,被后世尊为“一代大儒”。

“后人皆知来知德是一代大儒,但人们不知道的是,来知德还是一位诗人,他创作了很多诗歌,为我们研究梁平的风土人情以及他潜心研究易学之时的种种想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杨贤毅说。

“《来瞿唐先生日录·外篇》收录了来知德诗歌510多首,这些诗文除了歌颂、企盼国家推行仁政外,更多的是以他游历的山水为媒,表现其格去物欲的快乐和忠孝仁义的思想。”杨贤毅说,例如在《醉卧》一诗中,他就用“竹林顶上覆棕蓑,一枕虚无梦不多”,抒发了追求自我的精神;在《舟入求溪》一诗中,他用“从来爱咏休文月,辞去应凭宋玉风”,展现了自己在注解《周易》时的所思所想。

来知德去世后,到其墓地拜谒的文人骚客数不胜数。

明代诗人瞿鏊在《来征君墓》中用“金马待诏荣,辞之何足惜”,表达对来之德辞官做学的肯定;另一位明代诗人袁凤孙则在《拜谒来征君墓》中,用“我来歌仰止,再拜设芳荪”,表达了对来知德的崇敬之意。

那么,现在的梁平还保存有多少来知德的遗存呢?记者随专家来到位于梁平工业园区的来知德墓园时,却只看到一块纪念碑,史书上记载其墓前树立的、刻有“聘君仁里”四个钦命大字的石牌坊等物却不见踪影。

“过去几百年来,来知德在梁平曾留下数处遗存,不过遗憾的是,它们和来知德墓一起,都已因故被毁,杳无踪迹。”杨贤毅说。

“这样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善。”杨贤毅说,梁平区委、区政府准备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知德故里”文化名片。梁平已将位于高速公路旁的啄子岩公园更名为“知德公园”,并计划在其中修建釜山书院(原型为来知德曾经授课的釜山堂)、“知德故里”牌坊等,让“知德故里”成为醒目的城市名片。来知德墓也将进行相应的复建,以期让更多游人感受一代大儒的风采。

诗意萦绕双桂堂

写梁平,绕不过双桂堂。

相传1661年的一天晚上,梁山(现梁平)金带镇万竹山的居民大多已进入了梦乡。

忽然,万竹山上霞光大作,钟鼓齐鸣,从梦中惊醒的居民闻声而至,只见一位中年男子正端坐参禅,他的背后,两株桂树已落地生根,清香四溢……

“寺起双株桂,楼藏万卷经。这位男子就是破山,他所在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双桂堂。”300多年后,站在双桂堂前,梁平佛教协会秘书长周克观一边吟诵起清代诗人符永培所写的《游双桂堂》,一边给记者说起了关于双桂堂的民间传说。

那么,有着“渝川滇黔禅宗祖庭”之称的双桂堂究竟因何得名呢?

“双桂堂的得名的确是因为其内部有两棵桂树,但这桂树却非天上之物,而是这里的原主人所栽。”周克观说,1653年,从浙江学成归来的破山决定在梁平建庙,几度纠结,终于选中了位于万竹山的一个荒废庄园。

“由于战乱,庄园的主人早已迁走,但房前有小溪环绕,房后又有桂树两株,香气袭人。”周克观说,破山十分满意,并在此兴建佛寺,寺庙建成后,被破山命名为“双桂堂”。

双桂堂建成之后,破山也在此创作了大量诗歌。在《双桂堂开堂吟》一诗中,他用“今年双桂开堂,个个脚忙手忙。山上工头喊号,堂前执事敲梆”的诗句,记录了修建双桂堂之时,僧人们忙碌的景象。而在另一首诗歌《双桂堂偶成》中,破山用“叫笑不知参有路,狂歌翻信学无门”,记录了自己在双桂堂内,参透佛理之时的喜悦之情。

“由于破山当时就是西南地区颇有名气的高僧,双桂堂建成之后,吸引了大量文人骚客来此吟诗。”周克观说,纵观这些诗歌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们除了记录自己在游历双桂堂的感受外,更多的是表达对破山和尚的崇敬之情。

“英雄胆略菩提心,岂止忠魂得安厝……追维往事重徘徊,凉露无声湿桂树。”清代诗人邱墪游历双桂堂后所写的《双桂禅院》一诗,对破山和尚阻止杀戮的行为进行了高度评价;曾于乾隆年间担任四川学政的吴省钦,在《寄题双桂堂》中,用“海藏来天上,招提万古名”,表达了对破山的崇敬之情。

如今的双桂堂自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以来,可谓是游客来梁平旅游的首选之地。据悉,下一步,梁平区将以这里为核心,打造“双桂堂国家农禅公园”,让游客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原标题:凉露无声湿桂树 古洞清幽百尺宽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