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后,文物、文化资源的利用成为沙坪坝区文博工作的亮点。10年间,沙坪坝区按照“政府引导、各方参与、市场运作、百姓共享”的原则,利用红岩、巴渝、抗战、古镇等文物、文化资源完成三处旧居(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张治中旧居)、歌乐山抗战文化传统街区、重庆抗战教育博物馆、五云山寨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等项目的打造,完善了磁器口古镇建设,在有效保护文物、文化资源的同时,使文物、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文博事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三处旧居
2003年起,沙坪坝区以重庆大学城建设为契机,以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张治中旧居等三处旧居打造为突破点,成功地实现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有效结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重庆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张治中旧居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位于沙坪坝区西部,其中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为重庆市直辖后公布的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在重庆大学城即将启动之机,沙坪坝区文广新局向沙坪坝区相关领导部门提交了《关于在重庆大学城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的紧急报告》《关于在西部新城建设中加大文物保护开发力度的报告》《沙坪坝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关于将我区西部文物纳入大学城总规和详规中的报告》等一系列报告和请示,提出: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重庆大学城建设规划中,对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张治中旧居要加大保护、开发的力度,把它们建成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西部大学城文化艺术中心和高品位的园林等一系列西部文物保护和利用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中共沙坪坝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沙坪坝区决定将“西部文物保护与大学城园区总规结合起来,坚持以保护促发展和以点养点的原则,保护主要的,集中零散的”;还要求“将冯玉祥将军旧居、郭沫若旧居和张治中将军旧居纳入总体规划中”;由沙坪坝区文广局牵头研究三处旧居的保护、利用工作,并将张治中旧居定级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5月,沙坪坝区文广局拟定的《关于拟制“冯玉祥旧居”等三处文物保护单位方案的报告》获得重庆市文物局的肯定。重庆市文物局同意和支持沙坪坝区文广局开展制定冯玉祥旧居等三处旧居保护方案的工作部署和初步设想,并希望沙坪坝区政府督促区文广局按照规划加快实施保护工作。同时,重庆市文物局和沙坪坝区文广局拨款委托重庆大学设计院完成的《冯玉祥旧居保护规划》也通过评审,由重庆市文物局批复。三处旧居的修复开始具体实施。
(一)重庆冯玉祥旧居
位于沙坪坝区陈家桥镇白鹤村,为晚清民居建筑,木结构,穿逗式梁架,单檐悬山式屋顶,上铺小青瓦片,占地面积2 937.5平方米,分上下两重堂结构,上院为副官、后勤士兵居住地,下院为冯玉祥及子女、警卫居住地,是由前一坝、内三个天井组成的三套四合院式建筑群。1938年,冯玉祥随国民政府迁渝。1939年初,冯玉祥买下小院,偕夫人、子女迁居此处,在这里工作、生活七年,并为此宅取名为“抗倭庐”。2000年,冯玉祥旧居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重庆直辖后的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坪坝区启动修复工程以前,冯玉祥旧居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已损毁严重。《冯玉祥旧居保护规划》通过重庆市文物局批复后,沙坪坝区文广局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采取全落架方式,对朽蚀、损毁的建筑构件,依据原貌进行了修复,投入800余万元,用时三个多月,于2003年8月31日,完成了冯玉祥旧居(下院)主体修复工程。同年12月6日旧居正式对外陈列开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为旧居题写了馆名。旧居内陈列有沙坪坝区文物管理部门在全国各地搜集和征集的冯玉祥使用过的家具,及部分冯玉祥的图片、著作、绘画、题字、碑刻等珍贵文史资料。旧居以统战传统教育为主,集教育、宣传、培训、研究四种功能为一体,自建成以后每年都有大批青少年来此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陈家桥小学把冯玉祥旧居开辟为该校长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基地。
冯玉祥旧居,2005年1月被中共中央统战部授予 “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称号;同年被沙坪坝区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2006年正式加盟红岩联线,统一管理;2009年12月被作为重庆市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报;2010年2月与郭沫若旧居、张治中旧居一起被评为国家AAA旅游景区。同年6月被评为重庆市首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截至2010年底,旧居已接待了国家、市、区各级领导、社会团体、海外人士等各方参观者10万余人次。
(二)重庆郭沫若旧居
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和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旧居占地面积10 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 56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晚期四合院,穿逗结构梁架,小青瓦屋面,悬山式屋顶。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后,郭沫若为厅长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迁驻于此。全家院子成为了抗战时期文艺界人士活动的重要场所。第三厅撤销后,此处又成为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驻地。郭沫若在此生活、工作期间完成了《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等精典历史剧和《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史学著作的写作,被毛泽东高度赞赏并列为延安整风学习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也完成于该时期。
继2003年修复冯玉祥旧居后,2004年沙坪坝区将重庆郭沫若旧居的修复工作纳入政府计划投资建设的公益性项目,投资800余万。2004年11月,时任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就郭沫若旧居修复作出重要批示:“对郭沫若故居应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修,供参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05年3月,旧居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同年6月30日旧居主体工程竣工,9月7日正式对外陈列开放。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马识途为郭沫若旧居题写了馆名。
郭沫若旧居于2006年被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三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与冯玉祥旧居一起正式加盟红岩联线,统一管理;2009年12月作为重庆市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报;2010年2月与冯玉祥旧居、张治中旧居一起被评为国家AAA旅游景区。至2010年底,郭沫若旧居已接待了国家、市、区各级领导、社会团体、海外人士等各方参观者6万余人次。
李鹏参观郭沫若旧居
2006年10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到沙坪坝区视察,特意到郭沫若旧居进行参观。李鹏抗战时期曾居重庆,皖南事变后在郭沫若旧居附近居住,还参加过第三厅下属的孩子剧团的活动。参观过程中,李鹏向随行人员回忆了旧居原来模样,并与附近村民一起回忆了旧居内外发生的故事。临别前,李鹏挥笔为郭沫若旧居亲切题词。
(三)重庆张治中旧居
位于沙坪坝区土主镇三圣宫村,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原为三圣宫,建于清代,是一处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宇,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5 333.36平方米。抗战期间,该处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办公驻地,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的张治中将军曾在此居住和办公。
继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修复后,2007年,沙坪坝区启动了张治中旧居修复工程,工程总投资达1 000余万元。修复工程完工后,旧居基本恢复原貌。沙坪坝区文广新局从北京、南京等地收集和征集大量文字图片资料、实物,对旧居进行陈列布展。2008年1月15日,旧居正式对外免费陈列开放。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为旧居题写馆名。
张治中旧居,2009年12月作为重庆市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报;2010年2月与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一起被评为国家AAA旅游景区;同年6月,被评为重庆市首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二、歌乐山抗战文化传统街区
歌乐山素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绿宝石”之美誉,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也孕育了沙磁文化和抗战文化。抗战时期,歌乐山一带被国民政府划定为迁建区,国民政府五院六部均在此设置有办公点,部分高校和文化团体也迁建于此,冯玉祥、冰心、老舍、臧克家等名人都曾在此寓居,歌乐山上至今留存的大量抗战文化遗址,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带。
2005年,沙坪坝区决定充分挖掘和利用抗战文化资源,打造“歌乐山抗战文化传统街区”,并将其列入沙坪坝区十大重点工程。同年7月,重庆大学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接受沙坪坝区建委委托,对歌乐山镇1.1平方千米的中心区进行具有抗战文化风貌的规划设计。该设计完成后,获得重庆市小城镇风貌设计评选一等奖。
歌乐山抗战文化传统街区打造总计投入2.5亿元,打造了重庆谈判陈列馆、抗战陪都文化陈列室、歌乐山抗战风情街、抗战风情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和景观。至2010年底,歌乐山抗战文化传统街区已形成以抗战遗址遗迹、博物馆、文化景观、商业街区等构成的集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娱乐、商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
(一)重庆谈判陈列馆
重庆谈判陈列馆位于歌乐山正街38号。2007年10月开始修建,投资300万元,占地约1 000平方米,2009年5月起对市民免费开放,是歌乐山抗战文化传统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历史背景,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文献,展示抗战时期以及抗战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重庆进行的四次重要谈判的历史。展览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团结抗战,共御外辱”;第二部分为“艰难谈判、维护合作”;第三部分“面向未来、共同推进两岸和平发展”。展品包括:宣传抗战的传单、印刷品;有关重庆谈判的记录、手稿、照片、文件;抗战时期的文史资料、书籍、报刊、杂志、字画、照片、餐饮招牌、广告、商标、陶器、瓷器、服装、生活用具、工艺品、娱乐招牌、电影海报、标语、题刻、抗战歌曲等。
(二)抗战陪都文化陈列室
抗战陪都文化陈列室位于歌乐山森林公园内,是沙坪坝区利用歌乐山抗战遗迹打造的小型陈列馆之一,也是歌乐山抗战文化传统街区的组成部分。展厅共分为四个部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沙磁文化区正式成立;全国团结协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文化名人汇集沙坪坝,抗日宣传风起云涌;各类院校迁驻沙坪坝,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三)水利委员会还都纪念碑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曾驻歌乐山。1946年,水利委员会迁返南京前立还都纪念碑(由水利委员会负责人薛笃弼撰文书丹)一块于歌乐山驻地。碑刻全文950余字,记载了水利委员会在歌乐山成立,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开展水利建设工作,并在抗战胜利后迁往南京的历史,还描述了歌乐山的山形地貌及历史典故。
后因历史变迁等原因,该碑不知所踪。2006年,经多年搜寻,该碑残体被发现。残碑为原碑下半部,高75厘米,宽96厘米,厚12厘米,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水利委员会还都纪念碑是抗战时期的重要遗迹遗物,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反映了歌乐山在抗战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该碑被发现后,沙坪坝区组织专家对其进行整理、修复,现已基本恢复原貌。歌乐山镇政府专门为该碑修有一亭,向公众进行展示。经过修复、打造,该碑已成为体现歌乐山抗战历史文化的景点之一和歌乐山抗战文化传统街区的组成部分。
三、磁器口古镇
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是重庆历史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体现磁器口古镇集红岩文化、巴渝文化、古镇文化、抗战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沙坪坝区从1999年开始,在保护街区原有风貌的同时,投入资金着力打造了宝轮寺、钟家院、沙坪书店、韩子栋纪念室、宝善宫教育博物馆、磁器口陶瓷古玩馆、巴渝民居馆等一批重点场馆,丰富和拓展了磁器口古镇的内涵。
(一)沙坪书店
“沙坪书店”是小说《红岩》中川东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历史上的沙坪书店创建于1947年,地址在当时的沙坪坝正街1号附1号,书店由川东地下党组织领导,是以开书店为掩护的共产党地下联络点,后因叛徒出卖遭到破坏。2007年9月,因原址拆迁,沙坪书店在沙坪坝区文广新局的促进下,迁至原址不远处的南开中学斜对面(原现代书店)重新挂牌营业。新沙坪书店占地1 000多平方米,以经营社科、文艺、经管、科技类图书为主,共有4万多个品种,17万多册图书。书店内设有“红岩”图书专柜。后又因房屋拆迁,书店迁至磁器口。2008年12月,沙坪坝区文广新局在磁器口恢复了沙坪书店。
(二)韩子栋纪念室
韩子栋是《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的原型,一度被关押于白公馆集中营。他装扮成精神病人成功瞒过特务,于1947年8月18日借在磁器口买菜之机,渡嘉陵江,成功脱逃,最后到达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韩子栋多次回到磁器口,回忆当年的战斗情景。
韩子栋纪念室是根据韩子栋革命经历打造的小型博物馆,位于磁器口古镇,展览分:“辗转关押十四载,地狱烈火炼丹心”;“身陷囹圄心向党,虎口脱脸写传奇”;“重返息烽和重庆,无限深情祭英烈”;“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老骥伏枥志千里,宣传红岩育后人”;“清白家风遗后世,和谐家庭树楷模”等六个部分。
(三)宝善宫教育博物馆
宝善宫教育博物馆位于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内,2002年由沙坪坝区政府以抗战教育为主题打造而成,是全国首家专题教育博物馆,其展示内容分三部分,主要展示:中国古代办学典制的演变和沙磁地区抗战前的教育概况;抗战时期沙磁文化区教育文化发展盛况;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在磁器口就读时的情景及其成长历程。
(四)钟家院
钟家院位于磁器口古镇内,原为慈禧太后的内务府采办钟云亭的宅第。建于晚清时期,距今120余年,占地650平方米,正房、厢房共20余间,建筑保存较好,整个建筑风格既继承了北方四合院的形制,又发扬了川东民居独特的建筑工法,院落精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保护该处民居,沙坪坝区出资将院内居民迁出,对民居进行了保护和修复,并向社会征集了一批具有巴渝特色的晚清民国时期的生活器具,于馆内陈列,基本恢复了钟家院的原有风貌,使其成为展示巴渝风俗文化的特色场馆。
四、重庆抗战教育博物馆
重庆抗战教育博物馆的前身为宝善宫教育博物馆。2005年,中共沙坪坝区委、区人民政府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进一步发掘沙磁教育的深刻内涵,打造教育文化品牌,扩大教育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原宝善宫教育博物馆的基础上打造了重庆抗战教育博物馆。重庆抗战教育博物馆坐落于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旧址(今重庆市第28中学校内)。由沙坪坝区按照“面向大众、吸引群众”的建设原则,突出“抗战时期中国教育中心在重庆,重庆教育中心在沙坪坝”的历史风貌,在中央教科所的支持下,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兴建而成。馆内面积900平方米。首展为“抗战教育启示录”,分为“家国厄难、民族浩劫”;“国民教育、救亡图存”;“沙磁教育、国之所倚”三个单元,以大量图片、实物、资料,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教育在艰难条件下蓬勃发展的历史及“沙磁文化区”教育发展的历程。
重庆抗战教育博物馆,2006年正式加盟红岩联线,统一管理;2010年6月,被评为重庆市首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原标题:冯玉祥、郭沫若、张治中曾隐居沙坪坝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