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90年代的朝天门:每月赶场3天,疯抢踩踩裤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李琅 钱波2018-01-28 11:04

大红灯笼高高挂,看着看着要过年。走,去逛朝天门市场。

那是一个从1991年开业至今,商铺挨挨挤挤的地方。里面的大百货多指服装鞋帽,小百货通指玩具、生活用品和文具;原本宽敞的街道,依旧被麻袋、货物占去一半;街巷的大小喇叭,至今用重庆话豪爽叫卖;每栋楼、每个区、每层楼的个体户,每天实在太忙,他们习惯把包挎在身后,一边手拿记账本点货,一边揽客。

尤其午时,无论商人还是逛客,沿街而坐,大小板凳一摆,不谈职业,无关年龄,你点一碗豆花饭,我要一份盒饭。一面之缘,吃完各自赶路……

那里还是印象中的样子,变化不大,只是依旧人来人往。

今天,一起去给老朋友拜早年。

沿街而坐,板凳一摆,来碗重庆小面

凌晨3点就接客

我土生土长在渝中区望龙门,记忆里,90年代初期,我六七岁,每每临近过年,总在天不亮的周末或假期,睡眼惺忪地牵住父母的手,挤在人潮中,争前恐后地去朝天门市场买年货。

“对头,散客来的时候,差不多清晨5点后了。”渝中区个体劳动者协会朝天门三分会的理事吴为明,竟也是望龙门人,我俩一人奔七,一人三十而立,一见如故。

吴为明

朝天门港渝商场分现代商城和老区摊位,中间被一座人行广场隔开,老吴和他的老朋友依然做老本行,批发服装,在老区6楼。老区虽然没有玻璃橱窗,没有粉饰墙面和地砖,却依然弥漫着老布的味道,熟悉,且好闻,一切如常。

老吴招待我坐办公室的皮沙发,上面早已有了破洞,他说,哪里舍得丢,用下去吧。就像记忆,随时间延续。

我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朝天门到底啥时候开门、啥时候关门?

老吴哈哈笑,他说,实际上,1991年至1995年间,在朝天门做生意的人,最早凌晨3点便开张。那年间,来往朝天门的货船和夜行车24小时通行,车灯、街灯通明,朝天门似乎没有黑夜。而从贵州、四川、云南、重庆各区县赶来的商人和小贩,均要争着抢着在天亮前,把货物,通通塞满编织口袋和布包。

货物塞满进货人的编织袋和布包

“卖童装的摊位生意好,最早收摊,差不多上午10点半左右,就可以结束一天的营业。”然后陆陆续续的,卖服装、床上用品、锅碗瓢盆等等,不到下午3点,个体户们就要关门休息。老吴说,1995年后,市场管委会出于安全考虑,特意规范了市场开门时间,直至现在,按规矩来,早上7点后才开门。

在老吴心里,90年代的朝天门市场,生意最兴隆,毕竟市场开业初期,摊位俏,就开设了3个营业区。差不多在2000年后,重庆涪陵、垫江、万州、开州(原来的开县)等区县,相继有了本地批发市场。逐渐的,朝天门背包包抢货的场景,不再那么热烈了。

“现在发展到了20多个分区,翻了8倍。”话到这里,老吴竖起大拇指,笑而不语,我感受得到,他在示意一种兴奋。一种过来人的心情。

讲价讲技术

想买用品、年货、服装,老重庆人首选这里。尤其在没有电商冲击的90年代。

“市场曾有不成文的行规,每月10号、20号、30号,归为赶场日。”60岁的陈伯清,在朝天门做了接近30年的服装生意,他了解,通常来说,赶场日的货品品种最丰富,因为走量大,需求旺,价格也给最优惠的。

“当年,即便发服装给最低批发价,利润也在20%。”看来,老陈那些年,收获颇丰。“做生意的人累,起早贪黑。”老陈认为,唯有经历过,才懂在朝天门赚钱不易。

个体户把包挎在身后,一边记账点货,一边揽客。

老陈口中的散客,通常指购买一件或几件商品的逛客,基本是生活在主城的消费者。

“当年,散客讲价,个体户为啥态度不好?我就遭嫌弃过的。”我这问题有点尴尬。

“哈哈,发货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顾散客心情哟!”老陈说,确实90年代那阵,真不缺挣散客几件衣服的钱。哪像现在,竞争激烈,顾客是上帝,稍有怠慢,回头客就没了。

“那给散客的价钱,跟批发价有啥区别?”我这些问题,简直是在行业揭秘。

“不瞒你说,当年,货俏,普遍给两倍批发价,相比进商场的价,散客拿的价也算便宜的。”不过,散客想拿批发价,也并非很难,老陈说,关键要凭真本事。

根据他当年接触的散客,他归结出三种情况,是乐意给批发价的。

——货比三家、货比多家的人,把价格比较得头头是道,他认可这种不愿吃亏的精神。

——约亲朋或朋友一起买,同一样物品购两件以上,件数越多,价钱越便宜。

——懂行的人,问价钱不问东西“卖”多少钱,而问东西“发”多少钱的人。

这些讲价技术,实际上,现在掌握也不晚。

“当年,不少人冒充进货的,背个大包包,一眼就识穿。”老陈想起来,如今还有点后悔,他说,当初不该这么较真。

被疯抢的踩踩裤

重庆第一代服装人,在朝天门市场的发展轨迹中,无形的应和了重庆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90年代的经商记忆,对于走到退休年龄,却依然坚持做女装的黄国友来说,那是一段铭记在心的集体记忆。

“1993、1994年,你觉得在重庆卖得最好的女装,应该是啥子款式?”老黄让我猜。我猜呢子大衣和西装,老黄点了一根烟,吸了一口,说:“踩踩裤!黑色,真丝,发价都要卖50元一条。”老黄那两年基本不卖零售,至少10件起售,“完全过疯抢,有好多,卖好多,每条赚几块钱。”

老黄说,也就从这两年起,重庆姑娘越来越时尚、讲究,为做服装的个体户带来新的商机和思路。比如原本主要在成都、浙江、广州等地进货的个体户,逐渐请了工人开加工厂,从沿海带回样本,学着设计重庆人喜欢的潮流服装。

“我最记得,1995年春节前,我设计了一款女外套,红色、白色、绿色、黑色,手腕、脖领加了人造毛,扣子从圆扣改为方扣。”老黄的工人赶出来200件,马上一抢而空,后来又赶了100件。

从90年代起,服装市场营业员选外形甜美、身材好的姑娘。

老黄说,也从那几年起,朝天门服装摊位招营业员,开始面试身材好、样样乖、嘴巴甜的姑娘,一来店里有好形象,二来打版款穿姑娘身上吸引客人。并且,市场从此有了节庆举办模特秀的惯例,各家营业员上台展示,那真是摩登到爆棚。

老黄说,曾经那个人人不讲品牌,向往时尚,甚至个体户开加工厂连厂名都没有的年代。曾经营业员工资每月500元,老板按心情给奖励的年代。真的是过去了。

“现在营业员至少每月3000元以上,按规定给员工买社保。”老黄见证了市场从无到有的变化,也见证了自己的事业,一步步走向规范的过程。

红灯笼只卖1个月

朝天门市场上面是陕西路,下面是朝东路,中间一路陡坡,在建设朝天门市场时期,几个市场之间缺乏连接,因此,有关部门将陕西路与朝东路打通,市场之间用三座天桥连接。后来逐渐形成上下五条街,东西多条巷,路、桥、楼相连的山城特色大市场格局,小商品批发也很快形成了规模。

节约街,是其中一条小商品巷子,本无名,因为商品实在便宜,老重庆人便取了这个名。在没有金海洋小商品市场之前,90年代时期,小朋友们最早买贺年卡和文具、玩具,通常喜欢去那买。而过年用的红灯笼,以及大人要装压岁钱的红包,这里也作为主要采购点之一。

熊乾华

62岁的熊乾华,1991年前,曾在新华路马路边摆摊卖口袋和生活用品,后迁入朝天市场,先后在节约街、金海洋等区域发展自己的摊位。这些年,市场里的个体户,公认老熊的红灯笼生意做得好。

“那些年,只有两种灯笼,布的、纸的,现在,彩的、电的,才是热卖款。”每年过年前1个月,就是老熊卖灯笼的节点。便宜的,批发价几块,大形灯笼要卖50元到上百元不等。

“以前,单位过年买得多。现在,企业、商圈、甚至是讲究生活的家庭,都成为我的客户。”老熊认为,红灯笼比以前好卖,说到底,还是重庆人生活质量提高了,并且这座城市,依然传承着传统审美。

不仅如此,老熊说,“一帆风顺”、“步步升高”、“出门平安”、“恭喜发财”的字福和对联,如今依然好卖。只是90年代那会儿,用红纸手工剪的门福,以及手写的对联,如今已在市场里少见。

不卖红灯笼的时候,老熊以卖生活用品为主。他卖的是牙刷、垃圾袋等用品。

“那时候人质朴,基本每人一年换两把牙刷。条件有限,市场只有白牙刷卖,也不分软毛硬毛,每支发价两毛。”老熊就在一分一毛里拼搏,与多数个体户一样,在朝天门站稳了脚跟。

守望者占一半

在与个体户聊天当中,我发现,批发文具的商人,江西人占一部分。做服装和面料生意的,广东、浙江、山东人占一部分。主要的经营者,仍以重庆各区县的来经商的为主。根据市场有关部门统计,重庆主城的生意人占市场20%以内。

渝中区朝天门工商所统计,目前市场约有9000多户个体户,这些年,商家们提高了服务意识和管理质量,今年春节前,可见不少商家忙着提档升级、装修门面、拓展电商渠道,一切朝新时代的方向发展。

“从市场建设初期至今,依然坚守的个体户至少占一半。” 渝中区朝天门工商所相关负责人说,一直以来,个体户与工商部门的友好关系,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融洽。尤其在90年代时期,辖区工商所仅有几名人员,为更好帮助个体户创业,工商人员连个体户的家庭成员都要知晓。如今的个体户更懂得经营,重视商标,并且在消费者维权方面,更加主动配合处理。

走访中,我还发现,与大家一起坚守的人,还有诸多码头棒棒哥,以中年人居多,从90年代2元一麻袋,如今搬扛到了小包5块、大包10块。他们不再像曾经那样“蛮干”,而是在一根棒棒之上,增添了推推车等省力工具,甚至还成立了棒棒哥托运部。跟以前一样,钱先给,货搬走,个体户和棒棒哥们,持续彼此信任和理解。

棒棒哥5元扛小包,10元扛大包。

而今,拥抱朝天门市场的两江,依然从它身边流过,只是江的那头,修建了大剧院、江北嘴,以及南滨路和弹子石老街、慈云寺老街等。朝天门码头在建的来福士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曾经的路,几经翻修……

无论如何,当年,是朝天门开放了重庆人的世界,重庆人的生活成就了朝天门。

链接

那个彩旗飘扬的日子

据朝天门市场相关记录显示,1991年8月29日上午,市中区陕西路天桥处彩旗飘扬,人头攒动,几个大气球高悬空中,“庆祝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隆重开市”的大型标语从天而降。

当时的交易市场已开发经营场地23700平方米,室内摊位2366个,市场总容量达2947个摊位,其中服装2021个摊位,小百货521个摊位……连接市场的天桥以东,为服装面料、中药材,桥上、桥西是服装,节约街和两条巷道是小商品。由于新华路、五四路、青年路摊区的全部迁入,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成为重庆最大的综合集贸市场。之后,该市场发展为全国十大批发市场之一。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李琅 /文 记者 钱波/ 图

责编news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