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穿越两千多年!重庆巨石缝中惊现稀世珍宝

重庆发布微信公众号2019-03-27 14:12

虎钮錞于

单看这四个字

你知道它的正确读法是什么吗?

你又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吗?

有什么用途吗?

……

近日,一段“重庆文物C位出道”的视频,在朋友圈走红。造型独特,来自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虎钮錞于,引发了众多人的关注。

能够“C位出道”,虎钮錞于的来头自然不小——它不仅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其背后的故事和设计构思更是值得一品。

机缘巧合 

“洪水冲来了一个大铜罐”

【虎钮錞于(hǔ niǔ chún yú),虎钮是指的顶部造型,錞于则是古代铜制打击军中乐器。】

三峡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彭学斌博士介绍,錞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最初,它是一种可以与战鼓配合使用的军乐器。战国时“胡服骑射”出现,过重的錞于不适于以轻骑为主的军事,也就慢慢流传到了长江流域,作为祭祀器具存在。

这件战国铜虎钮錞于是战国晚期的巴人作品,因其巨大的器型、优良的音质,被冠以“錞于王”的美誉。

谈及它的发掘,彭学斌笑称:“这是一段非常奇妙的过程。”

1989年,重庆万州甘宁乡红旗水库的一次泄洪,让人们看到了巨石缝中的虎钮錞于,引得当地村民奔走相告,说“洪水冲来了一个大铜罐”。当时,万县(现万州)文管所所长接到消息赶到后,从它的色泽和纹饰繁复程度判断,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

然而,最初发现的虎钮錞于并不完整——顶部老虎的尾巴出现了断裂。在沮丧之余,文管所所长发现老虎断尾处,是一个刚形成的新茬,凭着多年经验,他认为老虎缺失的部分很可能就在附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发动甘宁乡的村民寻找老虎断尾。

令人惊喜的是,不到一周时间,人们竟然真的找到了老虎断尾,让这件錞于完好如初。

纹饰独特 

两千多年前巴人这样生活

2005年,这件虎钮錞于从万州博物馆迁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彭学斌回忆说:“虎钮錞于本身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因此在三峡博物馆建馆之时,便把它从万州调集至重庆。”

靠近这件虎钮錞于,除了它沉稳莹润的青铜色泽外,最吸引人的,就是其顶部栩栩如生的虎形钮。彭学斌说,这个虎形钮,是巴文化的一种呈现,“顶部的老虎,下方正对着一个雕刻的独髻人头像,这很可能表达了巴人的一种古老祭祀文化。”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巴人首领廪君死后,“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之。”】

因此,虎钮在巴文化中,既体现着巴人对虎的崇拜,也蕴含着巴人的祖源记忆。在川西、陕南、湘西、黔北、鄂西等传统巴文化地区,都曾出土过虎钮的相关文物。

“与此同时,这件虎钮錞于上的纹饰,记录了两千多年前的巴人生活。船和羽人的纹饰,反映了巴人原始的交通出行方式;鸟纹、鱼纹、手心纹、四蒂纹等,则代表了巴人传统的渔猎经济模式,那时人们主要依靠打渔、狩猎、采集为生。这些图案的组合,体现了古老巴人天、地、生、人的和谐共存的理念。”

“镇馆之宝” 

代表战国巴人最高水平青铜铸造能力

在彭学斌心目中,这件虎钮錞于之所以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于其深邃的文化内涵,“我认为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巴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没有之一。”

彭学斌进一步解释说:“这件錞于与其他錞于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虎钮錞于,代表着战国时期巴人最高水平的青铜铸造能力。尽管历经了两千多年,但它的器身基本没有锈蚀,白虎栩栩如生,各种纹饰和雕刻都十分清晰。”

【文献中,曾用“声震如雷、清亮良久”来描述錞于的乐声,实际上,这种乐声,也与巴人的勇猛善战相互映衬。】

彭学斌说,“试想一下,远古的战场上,鼓声、錞于声交织,浩荡的声势中,巴人们奋勇狂奔。我们常说巴人‘质直好义’,结合想象,再来品味这件虎钮錞于时,你就更能体会到这种品性的表达。”

“独特、优质、深邃的文化内涵,使得这件虎钮錞于能够担起‘镇馆之宝’的美名。”陪伴了虎钮錞于近30年的彭学斌感慨道,“未来,希望更多人能够走近它,看到它的光亮,也看到它背后,神秘且灿烂的巴文化。”

文字:黄军 邹宇铭(实习)

图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

原标题:穿越两千多年!重庆巨石缝中惊现稀世珍宝

责编顾小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