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的力量】
△严克美。(资料照片)
2008年,作为村里第一位大学生,严克美从上海回到大巴山深处,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发展产业。2018年,严克美又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巫山县团委挂职副书记。近一年的挂职时间,严克美说自己大半年都在外面,“看到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会结合巫山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更好地为青年服务。”
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毅然回到大巴山
她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从小就梦想着能走出大山。大学毕业后,她却毅然回到大巴山深处,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发展产业。
2008年大学毕业后,严克美原本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工作。当得知老家红槽村党支部书记准备离任的消息后,她毅然辞去工作,回乡毛遂自荐进入村领导班子。
那时,村里通乡的硬化路还没有修,自来水不通,全村只有一台变压器,到了晚上用电高峰时,钨丝灯只有一点点微弱的光。村里的产业结构单一,有些偏远的地方生产物资还靠人工背运,一趟至少一个多小时……
要想富,先修路。严克美跑上跑下,要来了修路物资。有了物资,劳力也是个大问题。村民不相信路能修好,都不愿意参与。严克美二话不说,带着村干部先干了起来。慢慢地,村民开始加入义务修整道路的队伍。
三年时间,红槽村完成了公共用电和饮用水工程,新建、改建、扩建村级公路11千米,改善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村里有了平整的道路,源源不断的山泉水,严克美又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确定了烤烟、生猪山羊养殖、中药材种植等骨干产业。
第一书记把贫困村打造成旅游示范点
2013年,严克美通过考试,进入当阳乡政府工作,主动请缨担任当阳乡平定村的驻村干部。
2016年,严克美担任当阳乡玉灵村的第一书记。由于交通闭塞,玉灵村也是乡里的贫困村。
担任玉灵村第一书记后,严克美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到当阳乡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以前锁在深山人不识。严克美为了打开生态旅游的大门,一方面推进玉灵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对村容村貌进行提档升级。
经过几年打造,玉灵村已成为游客向往、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目前,玉灵村脆李种植累计达到900亩、板栗1400亩、核桃150亩,成了乡村旅游示范点,村里培育打造了10余家农家乐,日接待游客量超过200人次。
2018年2月末,上游新闻和重庆晨报连续三天推出系列报道《金凤还巢 当阳花红》,聚焦巫山当阳乡玉灵村第一书记严克美。
严克美扎根基层的故事,通过上游新闻和重庆晨报传播到全国各地,仅上游新闻转发的报道,每篇阅读量都是10万+,不少读者深受感动。
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
严克美扎根乡村的事迹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
2018年10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首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公布了今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名单,共有139个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获奖,严克美就是其中之一。
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皖平说,考出大山再回到乡村,严克美用青春书写和见证了乡村的变化。“她真正诠释了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赵皖平说,严克美的坚持改变了乡村的面貌,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赵皖平看过不少在脱贫攻坚领域做出成绩的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自己选定的事,始终不渝地坚持,他们对事业的执着是成功的基石。”
“严克美提出以工代劳引水修路、争取政策改造农房这些实践思路,显示出她不仅有热情,还有想法,能够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抓住脱贫的关键问题。”赵皖平说,这也是大学生返乡的一大优势,“凭他们自己的能力,抓住关键问题,找到方法,踏实干。”
一边外出宣讲一边学习经验
扎根大山深处的严克美,就像一只领头雁,不仅让更多山里人“长”出飞出大山的翅膀,更是吸引着新一代大学生扎根山村。
当阳乡有一群90后大学生,他们冲着“美姐”来到了当阳。有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的肖自强,有重庆师范大学毕业的蹇有琼,还有作为本土人才留在当阳乡的刘琼……
2018年8月,严克美离开当阳乡到巫山县团委挂职副书记,分管乡镇团建、青少年权益保护。虽然到新岗位已经快一年时间了,但作为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严克美有一半的时间在外面宣讲。在宣讲的同时,她还主动了解当地的团建工作。“去一个地方就是一次学习机会,虽然不能把好的经验照搬,但我会结合我们巫山的实际推广经验。”
“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扎根乡村。下一步,我们要将招募到的志愿者融入到脱贫攻坚、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当中去。”严克美说。
“基层需要更多高学历,有眼界,安心一线的严克美。”赵皖平坦言,贫困地区往往是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山清水秀大美之地,不乏勤劳勇敢的居民,但是受制于交通等因素,市场发育程度相对滞后,优质劳动力等要素外流,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市场优势。当前制约乡村振兴最大的障碍就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以及满足乡村振兴的巨大人才需要之间的不充分、不平衡。
赵皖平告诉记者,严克美到了新的岗位,也不忘把岗位工作和乡村工作结合起来,“是一位真正把根扎在乡村的优秀青年。”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罗薛梅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