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距离,也是最远的距离……
“这个家还过不过了!都十几天了,坐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就这么困难吗!干脆你们都搬到疾控中心住算了!”最近,一向温柔贤惠的穆大姐闹起了脾气,起因却是因为微信家庭群的几条信息:
▲穆大姐和丈夫、儿子的聊天记录。
说好一起吃年夜饭
穆大姐的丈夫金紹初、儿子金翔都是巴南区疾控中心的普通职工。大年三十夜,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金家父子分别作为消杀组、卫生检验组成员,第一时间回到各自战“疫”岗位,连除夕夜的年夜饭都没顾上吃一口。
“商量了好久才说今天初十,晚上大家补一个年夜饭。我和儿媳妇从早上起来就开始准备,煲鸡汤、红烧肉、水煮鱼……一直等着他们回来,结果两个人都说有工作回来不了!”提起这事儿,穆大姐仍然觉得这是一个还没完成的心愿。
▲累了,就在办公室休息一会儿。
“其实我也不是责怪他们,我是心疼他们。”穆大姐说,老金年轻的时候工作扭伤了腰,现在站久了就喊痛得很,老金都57岁的人了,还这么拼命。儿子翔翔在检验科三班倒,不管是中午12点还是凌晨1点,轮到了就进实验室,一进去就是5、6个小时,经常在椅子上一靠就睡着了,作为家人,穆大姐和儿媳妇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在家忍不住偷偷抹眼泪。
还有三个月退休的“老兵”
▲负责消杀工作的金紹初在一线忙碌的身影(2003年非典期间)。
金紹初是传染病防控与免疫规划科的一名“老兵”,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都在这个科室工作。回忆起以前的“苦”日子,老金的脸上却掩盖不住笑容“那个时候条件不好,单位自行车只有3辆,我们几个年轻小伙子轮流骑,背着保温箱一个镇一个镇去送疫苗。发生了传染病疫情的话,几个人背起消杀喷雾器就去了,经常一去就是一个星期。虽然又苦又累,但是现在回忆起来,一切努力都值得!
“现在全中心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为一名“老”疾控人,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退缩!我参与处置过的疫情很多,经验比较丰富,我那点腰伤不算什么,让我上!”一直以来,作为巴南区疾控中心的业务骨干,金紹初抗击过非典、支援过汶川抗震救灾、处理过霍乱、登革热等几百次疫情,每一次艰难险重的一线现场,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老金进行消毒工作。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之际,虽然还有不足3年的时间就要退休了,金紹初依然主动承担起消杀二组的组长一职,每天带领组员对疫点和疫区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处理。30多斤的消杀喷雾器死死压在他微驼的背上,走完一个又一个的疫点,一忙就是几个小时,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可他从不喊苦喊累,他说“这就是我的责任”。
父与子:隔着玻璃说“加油”
在父亲的影响下,金翔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疾控战士。2013年,22岁的金翔长成了一个高大外向的帅气小伙儿,而这一年,他也正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卫生检验人员。
▲小金完成病毒检验后写报告。
“肯吃苦、有冲劲儿,工作都是抢着做,跟他爸爸一个样儿。”这是检验科马科长对金翔的评价。
疫情发生以来,金翔和同事们便奋战在病毒核酸检测的岗位上,为了确保实验室检测的及时性,缩短检验报告时间,一次检验中5、6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笨重的防护服、严密的防护面罩后面,是他与病毒零距离交战中依然帅气却充满疲惫的脸。
穆大姐和儿媳妇准备了“迟到的年夜饭”因为父子俩的工作又落空了。事实上,老金和小金同在抗疫一线,也有十多天没有见面了。
昨(4)日,完成一天的消杀工作已近深夜,放下消杀喷雾器,老金走到巴南区疾控中心六楼看一看。儿子小金穿上防护装备正准备开展下一轮的病毒核酸检测。
▲父子俩隔着玻璃门说:“加油!”
隔着实验室玻璃门,老金看着儿子举起拳头,没有说一句话。小金举起右手,他说:“加油!”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皓 通讯员 李青青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