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重庆江北观音桥渝北社区,谈到社区民警江涌“江户籍”,居民们都喊他“定海神针”。这个扎根社区39年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是观音桥发展变化的亲历者、见证者。
然而,让渝北社区居民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江涌,还有他“跨界”收徒带出来的好徒弟龚军。龚军不是社区民警,而是一名80后刑侦探长。刑警遇户籍,这对奇妙的师徒组合,用7年时光,成就了“师徒”佳话。
两个“守夜人”的不期而遇
2014年,龚军从一名交巡警转岗成为江北观音桥商业区派出所刑侦民警,对辖区情况和业务一头雾水。为让他尽快熟悉辖区情况,所领导指派了一位资深社区民警江涌,对他进行业务指导。
彼时的徒弟龚军还不知道这位师父的“厉害”,只是偶尔看到师父抽屉里数个奖励证书后,隐隐感到他的不一样。
2014年的一个冬夜,龚军接到线索,一个盗窃摩托车嫌疑人住在渝北一栋居民楼。晚上十一点,寒气逼人,龚军在嫌疑人居住的小巷蹲守,昏黄的路灯下早已无人经过。初次办案,龚军不想无功而返,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守到嫌疑人。
一阵“啪嗒”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在寂静的夜里沉稳而有力。循声望去,龚军看见灯影下一个瘦长而熟悉的身影,待脚步声走近,原来是师父江涌。
师父还在入户走访,那是他扎根社区32年来的日常。和徒弟不期而遇,得知他还在苦苦蹲守,师父低声问,“把握多大?”“七成。”“哪一户?”“二楼没开灯那户”“出租房,人最近已经离开了。你回去,重新确认!”龚军没想到师父对辖区的情况如此了熟于心,也懊悔自己因无效线索浪费了时间。
过师徒俩一夜的信息比对和分析,龚军第二天在九街某酒吧抓获了嫌疑人。第一次抓获经历给龚军上了一课,正如师父所说“辖区情况就是重要的基础信息,这是侦办案件的基本。”
至今,徒弟龚军仍记得那晚的脚步声,温暖而坚定,那是一个常年扎根社区的老民警所特有的,它能走近千家万户居民的心里。
师父送徒弟三句“真经”
从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江涌在社区民警岗位上一干就是38年。在他看来,派出所最难的工作是调解群众纠纷。把家长里短讲清道明,很要一番硬功夫。
龚军现在回想起初出茅庐、尝试独自调解纠纷那会儿,师父送给他的三句话,“一要听别人把话说完,二要知道别人想干什么,三是想办法帮他。”
2020年1月,群众廖某报警,称自己在邮电大学和俞某因承包合同产生纠纷。双方几天前相约到九街吃饭时,酒后起冲突。廖某头部被打,俞某从此人间蒸发,无法联系。核实到廖某头部为轻微伤后,龚军仔细询问报警人廖某的诉求,一是要找到俞某,二是要赔偿。
为摸清情况,师徒俩兵分两路,师父江涌走访双方吃饭发生纠纷的九街商家,调取监控并向目击者核实发生事件当日情况;徒弟龚军查找俞某行踪轨迹。经过师徒俩高效的摸排走访,很快便掌握事实真相,并锁定了俞某的踪迹。而报警人廖某却离开重庆去了浙江。双方当事人不在场,给调解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
江涌说,“很多时候,我们为调解做了大量的工作,却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归根到底,要用巧力,想办法为化解矛盾工作创造条件”。他建议龚军征求双方当事人意见后再开展调解,一是心中有底,二是提高效率。
经过征求双方当事人意见,龚军决定通过视频通话对俞某和廖某进行调解,拉近了双方当事人的距离。起初双方视频调解时,俞某找诸多借口,不愿承认打人的事实。龚军对其开展法制教育,并播放监控视频,指出俞某的过失。经过三次视频调解,俞某最终承认打人的事实。双方协商后,俞某道歉并做了赔偿。千里之外,廖某和其家人对师徒俩一心为民的耐心和热情表示感谢。
龚军说,师父三句话看似普通却很有逻辑哲理,为自己厘清了调解纠纷的工作思路——“把群众装在心里,真心为他们考虑,没有化解不了的纠纷”。这三句话也成为他日后工作的“定金石”。
徒弟青出于蓝
几年的工作积累下来,龚军的业务水平和调解能力均得到了很大提升,当年的徒弟已经成为探长,破获了一起起大案要案,化解了一桩桩矛盾纠纷,也像师父一样,多次获赠群众锦旗,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十佳破案能手”等称号。
“能出师独挡一面了!”师父江涌面带笑容、深感自豪。而今,龚军也带了徒弟,正在将师父江涌一心为民的坚守传承。
“一朝为师,终生为师。”龚军说,“师父为我引的路,是一条为民服务的光明大道,我要把群众的需要装在心里。”“教学相长,为民服务的步伐永远停不了。”
“教徒弟是传承,也是挑战和鞭策,鞭策师父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精益求精。”江涌说。
在师徒俩的守护下,观音桥商业区繁华的灯火更加明亮。
上游新闻记者 徐勤 通讯员 唐丹莉 江北公安分局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