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花圈挽联外,余均不敢领,故仍将原款奉还。”这是一份写于整整80年前的书信。寄信人,是深受全国人民敬爱的“邓大姐”——邓颖超;收信人,则是周恩来在南开中学就读时的同学——豫丰纱厂总经理潘仰山。
这封出现在于6月18日开幕的“印记100——川渝地区档案馆馆藏中国共产党红色珍档展”中的书信,只有短短55个字,却彰显了共产党人廉洁自律的品格。
“这封信对今天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有很好的借鉴示范意义。”重庆市档案馆副馆长唐润明表示。
与这封珍贵书信同时出现在展览中的,还有恢复高考档案、17张从1956年到2016年间的选民证等从川渝地区133个各级各类档案馆中层层遴选而出的一百件红色珍档。它们齐聚重庆市档案馆一楼大厅,用档案直观、生动的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作了最好的诠释。
55字凝聚共产党人廉洁自律品格
邓颖超的这封信,信纸右边已经有些泛黄,还有一处有过火的痕迹。信纸头部印有“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字样。
“2019年6月,我们在进行新馆展览收集素材时,在馆藏豫丰纱厂档案中意外发现了这封信。”
唐润明说,这封信写于1940年11月20日,信的具体内容只有55字——
“仰山兄:承赠奠仪,殊深感谢!惟先母此次逝世,除花圈挽联外,余均不敢领,故仍将原款奉还,千祈原谅为幸。专复。
顺颂
时绥!
邓颖超 敬复
廿日”
“这封短短的书信不仅让我们眼前一亮,而且勾起了我们追溯历史真相的愿望。”唐润明说,经过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发现,这封出自邓颖超手书的书信背后,还隐藏着感人的故事。
1940年11月18日,邓颖超65岁的母亲杨振德女士在重庆病逝。邓颖超、周恩来于11月19日-21日连续3天在《新华日报》上刊登讣告,告知各界:决定于19日上午9时举行安葬仪式。
讣告发出后,邓颖超、周恩来的一些亲朋好友,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新华日报社以及重庆各界纷纷前往红岩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吊唁慰问。
豫丰纱厂总经理潘仰山与周恩来系南开中学同班同学,同时与邓颖超、周恩来关系密切。他可能前往或者派人前往吊唁慰问,并按时俗送去了花圈、挽联和礼金。
办完母亲的葬礼后,邓颖超在处理善后工作时发现了潘仰山送的礼金,遂于20日专门写信给潘仰山,除表示感谢外,还特别说明“除花圈挽联外,余均不敢领,故仍将原款奉还”,并希望潘仰山谅解。
唐润明说,信中“原款”应该就是潘仰山送的礼金。由此可以推断,其他送了礼金的人,邓颖超也可能都一一退还,但因为时间久远,没能留下历史资料。
“这封书信成为了共产党人廉洁自律本色的最好印证,它对我们今天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有着很好的借鉴示范意义。
1977年高考档案展现共产党重视人才
“作文(任选一题):攻书莫畏难、青松赞。”这是云南省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语文试卷里的第一题。
这一份如今看起来普通的试卷,在4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却代表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唐润明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中国教育迎来了春天。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同春雷激荡,迅速传遍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这意味着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至此全面恢复,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这一系列珍贵的档案,来自于重庆市档案馆,是由重庆市民陈治平2014年捐赠的。
档案包括陈治平的高考准考证、语文试题、入学通知和电报、学士学位证以及毕业证。
“今年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有了重大改革。”“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1977年10月21日的《光明日报》头版刊载恢复高考的消息重启了停滞11年之久的高考。
唐润明说,当年,全国570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27.3万。我国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1977年的中国,人才青黄不接……没有人才,怎么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同志与中央两位领导同志谈话时指出:“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9月19日,邓小平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谈话,希望教育部门的同志大胆解放思想,争取主动。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到9月25日终于有了结果。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招生工作文件。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和《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两个文件,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
唐润明说,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人潮涌动,很多考生全家出动,连夜排队抢购复习材料。曾于60年代前期出版的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创下了发行7395万册的纪录。广大考生努力填补知识空白,积极复习备考。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这场来之不易的考试,让无数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如今“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标已经成为现实。
60年里17张选民证见证人民当家做主
从1956年到2016年,60年时间里,他17次参加选举,充分行使了自己选出自己代表,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权利。如今,这17张选民证被收藏在重庆市永川区档案馆,成为了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到下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见证。
这些出现在展览中的选民证,每一张上都有姓名、性别、年龄、注意事项两条等内容。它们是永川区邮政局退休职工程元亨捐赠给永川区档案馆的,是他从1956年第一次参加选举到2016年止的历次见证。
唐润明说,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并于1953年3月1日公布施行。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
如今,60多年过去,广大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润明说,这一张小小选民证承载着“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的重任,见证了新中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力的历史,也记录了新中国选举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历程。
上游新闻记者 李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