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钟薛高及其创始人林盛被限消”的消息冲上热搜。企查查信息显示,近日,因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钟薛高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林盛被限制高消费。关联案件流程显示,此前,该公司已成被执行人,执行标的81.81万元。
而这不是近期钟薛高唯一的坏消息,3月6日“钟薛高售价从60元降到2.5元”也冲上热搜。有媒体报道,在某购物平台,目前钟薛高雪糕的销售价格已至低位,其中临期产品甚至低至2.5元一支。而在更早之前,诸如员工欠薪、官微停更等消息也都曾引发热议。
这些信息纷至沓来,不禁让人为钟薛高的未来捏一把汗——曾经被称为雪糕中的“爱马仕”、主打新消费品牌的钟薛高,难道会就此“败走”?
如今回望钟薛高,价格当然是最显著的标签,甚至像它的一种“原罪”。当然,从市场本身来说,如何定价是企业自主的经营选择。但钟薛高的价格却充满着争议,当这些价格的泡沫被戳破,也就连带着钟薛高经历了口碑雪崩。
2019年钟薛高就曾因虚假宣传被罚,一款轻牛乳冰激凌产品宣传“不加一滴水”,但其实含有饮用水成分,另外一款酿红提雪糕产品宣传“选用吐鲁番盆地核心葡萄种植区特级红提”,后检验发现该红葡萄干规格等级为散装/一级;2022年7月,钟薛高因“烧不化”事件,更是引发了全网关注,其配料合规性遭受巨大质疑。
这些都让钟薛高的价格显得缺乏诚意,似乎是对消费者的诓骗。尤其是钟薛高毫不讳言自己的“网红”属性,其创始人曾说,“网红是通向品牌的必经之路”。而这种对“网红”套路不加掩饰地欣赏,似乎更加剧了消费者的反感——“网红”二字,多少带有点重炒作的意味,那么质量问题、虚假宣传更让人觉得其来有自。
从这个角度看,钟薛高危机恐怕不只是自己一家品牌的事,也让社会对“网红”模式产生了质疑。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如此,据报道,除了钟薛高,文和友、虎头局、墨茉点心局、“趁烧”烤肉等曾经大火的“网红”品牌,或是陷入关店潮,或是经营状况出现下滑,“网红”模式难道不香了吗?
客观地说,“网红”模式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这只是一种主打眼球经济、利用社交平台引流的营销手段,是伴随着社会信息流演变而衍生出的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模式确实有某种创新性,也在相当程度改变了很多行业的生态。
但关键是“网红”和传统的商业伦理——诸如货真价实、物美价廉、尊重消费者等,不应该成为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这些传统的商业伦理,事实上依然具有非常强的韧性,依然在长久时空里主导着消费者的行为。
这些“网红”品牌的种种不顺,其实也在说明一个道理:“网红”营销终究还是无法盖过消费者对品质的重视,品牌如果草率地把“网红”身份当作溢价的理由,在营销和品控上不成比例的投入,那么“翻车”也不是一个难以预料的事了。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人们当然希望它们能够在诚信经营的基础上蒸蒸日上,包括钟薛高在内,相信很多人依然希望它能够自救,毕竟一家企业关联着就业、税收等等社会价值。不过,要想挽回眼下的颓势,钟薛高确实需要和消费者重建信任,拓展出新的品牌形象,这个过程注定不容易;但也正因为不容易,这样一堂教训才足够深刻。
特约评论员 易之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编辑:龙春晖 责编:王蓉 审核:陈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