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城 > 正文
CP对话|成渝汽车电子产业如何画圈破局?关键在变“过路经济”为“通道经济”
01-13 18:00:50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2020年1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1月13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周年之际,第一太平戴维斯发布了《画“圈”破局——共话成渝双城经济圈》报告,对重庆、成都以及成渝地区的发展做出深入调研。会后,第一太平戴维斯重庆项目及开发顾问部高级助理董事徐幼婷接受了上游新闻记者的专访,深入解读成渝双城产业发展新机会。

0.png

上游新闻:双城经济圈建设,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重庆和成都都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传统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

徐幼婷: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同质化竞争效应。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同质化竞争是公平竞争中市场效应带来的客观结果。各行政区域良性公平竞争同样是催化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发展,将会使得成渝相对对立,背离形成双城经济圈整体效应的根源愿景,因此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毫无疑问是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需要攻克的重要难题。

00.png

根据《2019年统计年鉴》(重庆、成都)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衡量指标,重庆和成都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别为12个和19个,其中9个产业重叠,涵盖数字经济、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传统与战略新兴产业。它们占重庆比较优势产业的75%,占成都比较优势产业的47%。但不可否认的是两地规模工业总量仅相当于京津冀的72.7%、长三角的25.4%,在同质化程度最高的电子制造业中,成渝两地总规模也不足江苏一省;汽车产量虽占全国13%左右,但产值仅8%,单车均价和利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重庆、成都)显示,两地数字经济产业增量仅占全国增量7%,在全国产业发展格局中两地综合竞争优势还有待持续提高。

因此,两地的同质化竞争虽然对两地系统性统筹发展造成了阻碍,但为两地把握内外双循环机遇产业发展体质打下了夯实的基础。面向未来,成渝联动应着眼于更广泛的内外双需,做到伙伴式的发展共赢。

上游新闻:除了联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在产业错位发展方面,对成渝有哪些建议?

徐幼婷:成渝一方面要强化共同优势产业,另一方面也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扬长避短,细化协同产业链。

面向未来,重庆可尝试推动汽车产业、摩托车产业、消费品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材料产业、装备产业、能源产业等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建设“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成都可响应加快构建工业“5+ 1”、农业“10+3”和服务业“4+6”现代产业体系的号召,着力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和能源化工五大支柱产业。

切实做到,虽有产业大类重合,但通过协同错位补全战略性产业链,放大规模优势,形成聚集效应。

上游新闻:成渝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但次级城市发展滞后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形态,“中部塌陷”明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如何通过产业带来1+1>2的效应?

徐幼婷:1+1>2体现了优质的叠加效应,相反,1+1=2则是缺乏经济联系,只存在一般性联系,而未形成有机的发展依存性的精准测写。成渝两地应重点建设双城纽带,加速成渝一体化发展进程,通过产业实现1+1>2的叠加效应。

000.png

前不久,重庆市政府在《2020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重点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渝高竹新区”“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三大成渝重要纽带,成都也在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东部新区等战略,成渝双城产业发展的高效一体化未来可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一个关键,就在于中部节点城市能否发力,渝西、川东、川中城市群发挥传动轴的功效,才能产生“1+1>2”的发展效果。成渝地区以高铁快速交通为骨架,引导资金流、技术流、人流等产业要素的流动转移,给内江、自贡、遂宁、泸州、潼南、铜梁、大足、合川等成渝两地中部城市带来发展推力,成功实现“过路经济”变为“通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瀚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