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城 > 正文
你有多久没看过“彩龙船”表演了,快进来瞧瞧
02-24 11:43:28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阳光满天,绿荫满地,花也欢喜鸟也欢喜,花香鸟语装点新世纪,诗情画意流动在我们心底……”最近,伴随着欢快喜庆的音乐,在川渝之交的重庆梁平,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非遗盛宴”——“彩龙船”。

GetAttachment (1).jpg

作为梁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龙船”由车车灯(传统民俗舞蹈)演化而来的,所以又称“车车灯”。它起源于明清时代,每逢节日庆典、道贺新年之时,人们就会用划“彩龙船”的方式庆祝节日,抒发幸福喜悦的激动心情。由于风格独特、老少皆宜,且简便易学,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故流传至今、生生不息。

“‘彩龙船’是用竹条制作成龙船的样式,再饰以彩绸和纸花,使龙船五彩缤纷、艳丽照人,故名之为‘彩龙船’。”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表演人数可根据情况而定,少则5-8人,多则几十人,欢快热烈,煞是好看。

GetAttachment (2).jpg

表演时,一人扮幺妹,花枝招展,低眉弄姿,娇羞地“坐”于船中;一人扮艄公,头戴草帽,手执木桨,沉着地掌舵船头;一人扮媒婆,手拿蒲扇,搞怪喜人,滑稽地追随船尾。其余人则扮演丫鬟、挑夫等,穿红着绿,腰系红绸,或随龙船飞旋起舞,或踏歌翩跹进退,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舞动之间,仿佛把人带进了以耕读为本、礼仪传家,且具有浪漫主义和人文情怀的文化艺术大观园里,尽情感受浓厚的民俗文化。

随着音乐鼓点的变化、节奏的起伏,幺妹双手拎船边,抬船头、翘船尾,脚尖着地,碎步走动,微微颤动;艄公在前用力划桨,媒婆在后摇摆嬉戏,引人取乐逗趣。

纤夫拉船,幺妹撑船,艄公掌舵,浆手划船,媒婆逗趣,互相配合,情节诙谐幽默、生动热闹,节日的吉祥和睦都浓缩在了彩船那步态轻盈的划动中,充分展现了人们欢天喜地的美好心境。

“在表演动作技巧上,主要是掌握几种步伐,如圆场步、悠悠步、点水步、十字步、转船步等,表演出引船、跑船、划船、冲浪、闯滩等动作,将漂浮江面的行船状态表现得活灵活现。”幺妹扮演者唐仁瑛说,为了让表演更为自然优美,他们需要时常练习,不断熟练技巧。特别是彩船有一定的重量,而幺妹的扮演者必须全程都双手拎着彩船,所以需要加强手臂力量,以保证演出顺利圆满。

GetAttachment (3).jpg

此外,晚上表演“彩龙船”需要灯火照明。船篷四角,会各垂吊一盏莲花灯,焟烛点燃,通体透明,如莲花开放。船的四周还有八盏排灯,光华朗润,朦朦胧胧。正如人们说的“驾起船儿水上漂,划起桨来浪花高,歌声伴着船儿去,真似江上把船摇。”彩船上亮起的点点灯光,勾勒出许多闪光游动的花朵,欲飞似飞,火树银花之盛,犹疑仙境一般。

“‘彩龙船’还可与罗汉、高跷、蚌壳等同台表演,并配以各种节日、农事、民俗有关的喜庆唱词,气势更加恢弘、寓意更为深远。”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整个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多以幽默逗乐为主,具有较高的娱乐性和艺术性。

梁平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非遗文化底蕴浓厚,在“彩龙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中,深深蕴藏着民俗文化精神,也是梁山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传承“彩龙船”等民俗文化,也是在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方式影响下,为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有效手段、工具和载体,确保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瀚祥 通讯员 谭燕 向成国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