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一的父亲(中)
一种技艺,从古自今需要无数代人的传承,才能流芳百世。一份职业,同样需要无数人前赴后继,才能屹立不衰。
两三岁时,杨子一看着父亲在墙壁上胡乱涂画的小人,他拿着笔,在小人的头上添了一顶警帽……从新中国的第一代公安民警,到如今精细化的警种,一家三代出了10名警察,这样的警察世家,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这份职业,更是一种精神和意志。
杨子一小时候和外公外婆在一起
很难一家聚齐的团圆饭
今(27)日中午,杨子一走出办公室,准备回家休息了。值了晚班后,他有些疲惫,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但是母亲正开车外出办公,嘱咐了杨子一几句后,就匆匆挂了电话。外公已经88岁了,听力有些减退,杨子一在电话里向老人大声说了几句后,又匆匆挂断了。他原本打算在即将到来的五一节假期,策划一家人的聚餐。“毕竟干我们这行的,能一家聚齐吃一顿团圆饭,就很不错了。”
今年春节的除夕夜,杨子一和母亲,外公外婆,还有大舅二舅一家,好不容易都聚在一起了,但坐下一数发现,表姐却不在。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每年春节一家热热闹闹吃团圆饭,大家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在我印象中,30多年来,我们家这样的欢乐时光几乎没有,一次都没有。”杨子一回忆说,因为全家都是警察,过年也是家里人最忙的时候,不是这个执勤、就是那个巡逻,几乎都在当班,根本聚不到一块儿。警察就是这样,电话要24小时保持通畅,随叫随到。
杨子一是渝中区公安分局法制支队的一位普通民警,但就是在这个普通的家庭里,祖孙三代10人都选择了公安民警这份职业,他们都曾经或正工作在公安战线的最基层。
民警杨子一的外婆(左)和母亲
新中国第一代公安民警
88岁的杨邦鑫退休前,是渝中区原石板坡派出所的副所长。杨子一说,因为外婆患病,外公退休后就一直在家照顾外婆,很少出去。当得知记者要来时,老人忙着在家里翻找他曾穿过的老一代警服,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只找到一件旧的军大衣。
新中国成立时,杨邦鑫只有18岁。“1948年的时候,我还是银楼的一个小学徒。”老人说,那是一家私人开的金银首饰店,解放后,他在家闲了两年,直到看到一份招录公安民警的告示。他很顺利的经过了考试,1951年8月,杨邦鑫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代公安民警。
后来在与外孙杨子一的闲谈中,老人说,他最初还是担任的派出所里的户籍民警。不过和现在的社区民警相比,要管的事情就多了去了。不仅要熟悉辖区的住户,还要负责破案,不时还要到一些刑满释放人员家里进行探访,做思想工作。
杨邦鑫个子不高,一口地道的重庆话,对群众很是亲切,做事既有亲和力,也讲方式方法。“当时他片区里那些调皮捣蛋的青少年,对我父亲是又怕又爱。他们做了‘坏事’,每次都会被逮到,经过处罚后,我父亲又会语重心长地教诲他们。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父亲尽量保证他们的前途不受影响。”杨子一的母亲杨丽这样回忆老人。
“外公身上,老民警的做事态度和性格,深深影响着我。”杨子一告诉记者,自己进入公安队伍后,时常去向外公请教。老人总是教育他:“做公安工作要下细(仔细),要注意分寸。”
杨子一(后右)和母亲(后左)以及外公外婆一家人,都是公安民警
以派出所为家的一家人
母亲杨丽原本是望龙门派出所的户籍民警,父亲赵佳是张家花园派出所的民警,后调入做内保警务工作。29年前,当杨子一只有3岁时,父亲赵佳在出警途中因车祸牺牲。原名“赵瀛”的杨子一也因此改名。杨丽将儿子名字改为“子一”,寓意杨家又添一子,这也表达着自己要将孩子好好抚养长大的决心。
赵佳也是警察世家,“他(赵佳)是1978年加入公安队伍的,是个大学生,会说英语、俄语,为人正直而温和,是特别好学,业务能力也好的谦谦君子。”杨丽带来了不少家里的老照片,记者在其中一张其丈夫与同事们的大合影中,看到身着80年代绿色警服的赵佳,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看起来相当有气质。
结婚后,因为夫妻两人没有房子,所以一家三口在望龙门派出所(原派出所地址在道门口)三楼找了一间空闲的房子,安了家。
母亲是户籍民警,时刻都把户籍资料拿在手里背,父亲则经常是在三更半夜被叫醒,到楼下去处理紧急工作。父亲有一次给杨子一冲奶粉,因为拿错了奶粉,被母亲臭骂了一顿。
虽然小时候的记忆已经十分模糊了,父亲的许多事,不时在杨子一的梦中浮现。父亲曾经带着杨子一在派出所楼上玩耍,无聊的用笔在墙壁上画了一个小人,当时只有两岁多的杨子一接过笔后,就在小人的头顶画了一顶“警帽”。“如果老派出所那栋房子还没拆,那副小人画肯定还在墙上留着。”杨子一说,他从小就在这样的一个警察家庭里长大,警察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刻进了他的心里。
母亲杨丽性格爽朗、直率,工作中非常干练,短短几年时间,她不分昼夜,用双脚将分管片区的大街小巷、犄角旮旯,挨家挨户的走了一遍又一遍,脑子里记下1000多户、4000多人的户籍信息。“当时只要提起片区内有某个人,我就能说出他多少岁、住哪里、干什么工作,家里什么情况等等信息。”杨丽说,当年警队里的行话叫“背四知”,那时没电脑,也没互联网,身为户籍民警,这些信息都要靠脚来走、嘴来问、眼来看、脑来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10年来,我们警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应用飞跃发展,装备技术更加精细。说实话,我感觉有些跟不上了,但还是愿意努力去学习,有些搞不懂的,就问问儿子。”杨丽说,她从事警察工作40多年来,黄色、白色、绿色、蓝色的警服都穿过,即便是还有3年就退休了,依然舍不得脱下这身光荣的警服。
父亲去世后,杨子一和母亲才搬出了派出所,搬去和外公外婆一起住。
民警杨子一
“厨师”和“警察”的选择
父亲、母亲、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二舅、二舅妈和表姐,加上杨子一,这祖孙三代中,有10人是警察。不过杨子一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也曾有过疑惑。
“虽然一家人都是民警,但母亲和把我带大的外公外婆,却从来没有强迫我选择警察这份工作。”杨子一告诉记者,其实当时他的心里有两种选择:一是厨师,因为杨子一从小就是一个“吃货”,他想过当一名厨师,做自己爱吃的饭菜;二是警察,因为杨子一从小耳濡目染,对警察这份职业十分崇拜,何况家人都是民警,对这份工作不会太陌生。
最后,杨子一还是毅然选择了警察这份神圣的职业。后来他想清楚了这里面的道理:“当厨师,只是为了我自己的爱好,完全是为了服务我自己。而选择当民警,则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哪一个更高尚,显而易见。”
2008年,杨子一从重庆警察学院毕业后,顺利通过考试,进入重庆渝中区巡警四大队,从此穿上了他梦寐以求的警服。几年后,杨子一成为了交巡警,主要负责较场口片区,每天的工作就是与老百姓打交道。因为对工作认真负责,又是个热心肠,在这个岗位上,他曾为10多个走失的幼童找到家人,甚至自掏腰包为孩子买衣服。遇到外地人到重庆迷了路,他也会亲自去带路。
2012年,杨子一加入渝中区公安分局法制支队后,开始靠着自己的专业法律知识素养,成为协助同事破案的“幕后侦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身为一名法制民警,杨子一的工作,就是要确保每一起案件,都在公平的法制过程中完结,保证每一位涉案人员的合法权益,惩戒每一个违法乱纪的犯罪分子,让案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份光荣的职业需要传承
都说在和平年代里,警察是最危险的职业。杨子一的父亲已经牺牲,奶奶也已过世,然而这祖孙三代10名警察的故事,在新中国建立70年的峥嵘岁月里,继续书写和见证着中国人民警察事业的变迁飞跃。
谈到老杨家的第四代,杨子一有些腼腆的告诉记者,他和妻子现在正在备孕。母亲杨丽则在一旁告诉儿子:“尽管我们也知道警察工作的辛苦和危险,但如果能有两个孩子,我还是希望至少有一个能加入警队的行列。”
杨子一对记者说,上幼儿园时,他对警察的印象是“专门抓坏人的”;上了小学中学,他认为警察就是自己心目中的“超级英雄”;刚参加工作时,他体验到了公安工作的辛酸,但他也了解了这份职业的真谛。从1951年到2019年,“警察”这份职业在这祖孙三代间传承着,这更是一种精神和意志的传承。
上游新闻记者 谭遥 摄影 甘侠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