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子弟是一群“特殊群体”,他们来自于不同民族,比如满族、汉族和蒙古族等。17世纪初,努尔哈赤只把军队分成了四旗,每一旗的人数不过7500左右。可是到了后来,军队人数激增,为了能更好地进行管理,四旗也就变成了八旗。清军入关之后,旗人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一些与皇室有血缘关系的,都成了王公大臣、亲王贝勒之类,就算混得最差的,也能当一名旗兵。
作为清朝的“开国元勋”,第一代旗人自然掌握了权力,而他们的家族子弟,也成为了贵族阶级。不过,满清乃是“以武开国”,旗人已经习惯了马上生活,入主皇宫之后,他们一时之间还很难适应。渐渐地,满人坐稳了皇位,早年间,一些能征善战,开疆拓土的旗人也髀[bì]肉复生,不愿“重操旧业”了。当然了,前几代旗人还算好的,起码他们还有些忧患意识,可是到了乾隆之后,八旗子弟的生活却一步步“丰富”了起来。
按照清朝的制度,旗人不能随便离开本旗,虽说有点限制自由,但因为祖上立功的关系,子孙后代却能被封个一官半职,每个月都能领“月钱”过活。起初,一般的八旗子弟还得参加军事训练,若是遇上战事,就要马不停蹄地奔赴战场。可是,经过开国初期的动荡之后,国家也逐渐趋于稳定,并渐渐繁荣了起来。于是,这些八旗子弟迷恋上了享乐,到了“出行则皆乘舆,以骑马为耻”的地步。
晚清时期,八旗子弟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一部分人的官职也只是挂名而已,吃空饷的现象比比皆是。另外,由于八旗兵名额有限,并不能无限制扩充,所以便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从一开始的没人愿入营,到后来的挤破头颅也进不去。就这样,世代更迭之下,部分旗人常年赋闲在家,他们既没有官职在身,又成为不了八旗军的一员,甚至还瞧不上那些打算学门手艺挣钱的旗人,结果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在清朝最后的几十年,八旗子弟的恶习已经改不过来了,他们吃着汉人提供的米,用着汉人供献的银两,每天都沉浸在“艺术生活”中,不是养鱼养鸟,就是种花斗蟋蟀,一些追求标新立异的,还会弄两只鹞鹰玩。另外,对一些尚有余财的八旗子弟来说,他们还会坐下来喝茶听曲,赏出去的银子都足够几十户人家一年的花销了。
《清稗类钞》中记载了一则案例:“宗室子弟往往游博无度,资尽则辄往荒僻,攫农家乳孩以归。”意思是说,很多一贫如洗的八旗子弟为了维持奢侈生活,往往会组团去农村偷小男孩,偷走之后,他们就会在第二天张贴告示,称自己半路上捡到了小孩,并在其父母上门时索要赎金,直到觉得满意为止。有了钱之后,这些堕落的八旗子弟还会大吃大喝,或者到比较上档次的烟馆吸烟,就连变卖祖宗遗产都在所不惜。
当然了,在极度享乐之后,迎接八旗子弟的就是不可逆转的灭亡了,没有人会白白养活一群只知吃喝玩乐的人。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灭亡后,八旗子弟的日子过得凄凉无比,比起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他们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许,这便是所谓的咎由自取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