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唐朝大诗人李白,除去写下质量超高的唐诗之外,同样也是一名多才多艺的能手,他是纵横家赵蕤的弟子,从而学得讲求兴亡治乱之道,为李白后来建功立业的王霸志向打下基础,他有一手好剑法,“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而李白的书法,在历史上也颇有名气,根据黄山谷题跋云:“李白在开元天宝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盖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欤。”
遗憾的是,其生前作品,因为战乱而多数丢失,如今仅仅只剩下一本流传。
这正是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上阳帖》。
这份书法,是李白所写《上阳台》四言行草诗原本,长28.5cm,宽38.1厘米,共计25字,署名太白,在书法上,历朝历代不乏有名人留下印记,比如乾隆在标题上提下的“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方宋徽宗赵佶用瘦金书所写“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后面又分别有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等元明世家的题跋和印章,足以见证其身价。
而如今观众能够看到上阳帖,也要感谢接下来所提到的此人,他正是近现代著名的收藏家张伯驹。
1898年出生的张伯驹,来自于河南项城,其父张振芳正是清末的直隶总督,民国时期又担任河南总督以及民政部长等数个职务,张伯驹还是袁世凯的表侄,多重身份,也让他从小衣食无忧,并且对收藏产生了兴趣。
由于战乱影响,清末民初,文物大量流失,一些封建贵族也开始了大肆变卖,而张伯驹养成了收藏古董的爱好。
从1926年开始,这一位富家公子就四处奔走,收留在民间的中国古代书画,里面包括了不少名品,比如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
而正是在收留文物的时候,张伯驹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从单纯的兴趣爱好,变成了保护文物不外流河迫害作为志向:“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为此张伯驹不惜变卖家产,甚至受到了人身安全的威胁,1941年,张伯驹从宗室溥心畲处以四万大洋的价格,收得东晋时期的《平复帖》,然而这幅古董却被汪伪政权的大佬看中,张伯驹为此被非法绑架8个月,特务威逼张伯驹交出他珍藏的国宝,张却宁死不从。
一直到当年秋天释放之后,张伯驹带着举家迁徙,这幅《平复帖》被缝在被子里带出,足以见证当时的危险性。
而《上阳帖》更是来之不易。
1937年春天,张伯驹前往另外一位著名收藏家郭葆昌的家中做客,看到了李白的这幅《上阳帖》后,爱不释手,立刻向郭葆昌提出购买的请求,而郭葆昌同样也是识货的人,并没有讲究任何客气,开口便是20万大洋,这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概念呢?130大洋,就已经能够买下一个四合院,即便是张伯驹的财力,想要完成这样一笔贸易,也是异常艰难的事情。
但是张伯驹在做出剧烈的心理挣扎之后,依然答应了郭葆昌的请求,他一时间也无法拿出这么多钱,因此先支付6万大洋作为诚意。后续14万另外时间支付完毕,张伯驹也拿到了这一张《上阳帖》。
没过多久,七七事变爆发,张郭二人的交易随即停止,即便如此,张伯驹还是付出了将近460个四合院的代价。根据统计,如今这一幅上阳帖,加上众多名家的收款,价格至少在10亿以上。
时光荏苒,当来到了上世纪50年代,张伯驹却还是将《上阳帖》《平复帖》等众多文物上交,并且最终被放入到故宫博物院,极大地充盈了馆藏,从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宋·赵佶《雪江归棹图》,再到明代唐寅的《王蜀宫妓图》,先后成为了故宫的重要宝藏,张的贡献,也让人难以忘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