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历史建筑是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城市文化“活的记忆”。
11月2日,上游新闻记者从渝中区住建委获悉,鲁祖庙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已经进入尾声项目,本月即将完工。未来,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不同于北京胡同、上海弄堂的别样渝派老街区风情。
修旧如旧 还原十余栋老建筑“旧貌”
鲁祖庙建于1911辛亥年,以当时的手工艺人集资所建的鲁班庙(亦称“鲁祖庙”)为中心发展而来。鲁祖庙是纪念鲁班的场所,鲁班是中国传统建筑行业的祖师爷,因此该地区也因鲁祖庙而得名。
这里曾是重庆老城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商贩叫卖之声不绝于耳,不仅拥有重庆最地道的美食、最美丽的鲜花,还有难以让人忘怀的老重庆市井气息。
2016年8月,鲁祖庙传统风貌区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启动,经过四年多的改造提升,鲁祖庙片区悄然之间已经“模样大变”。
2019年,鲁祖庙片区被评定为重庆市传统风貌区,风貌区由大同路、民生路、石灰市街、民权路四条道路围合而成,交通通达性较高,其间穿插有难以计数的小巷。巷子两旁存留下大量20世纪20至70年代修建的建筑,是重庆仅存的遗址级别的民俗生活写照。
2021年11月,渝中区正式开始对位于鲁祖庙传统风貌区东北角的鲁祖庙核心区进行品质提升,预计今年11月完工。届时一个全新的鲁祖庙将完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几乎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了核心区内的十余栋老建筑,可以说,人们现在看到的风貌区,就是鲁祖庙本来的模样。”鲁祖庙核心区建设方——重庆康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李东说,他们遵循“保持原有形制、原有结构、原有材料、原有工艺”的维修原则,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更换比例,最大限度使用原有材料和老木料,呈现其原有风貌。
鲁祖庙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内有13栋建筑。原本就不宽阔的狭巷弄,被杂物、棚屋几乎全部占据。
“原本核心区里,只有一条路进出,后来经过我们查勘,发现了其他6个被后期堵塞的通路。”李东说,拆除违章搭建的棚户后,7条充满山城意趣的通道被彻底疏通。
7条巷道中,4条的出口在大同路、3条的出口在民生路。未来游客们可以在这些巷道中感受不同于北京胡同、上海弄堂的别样渝派老街区风情。
用400多天保留具有重庆城市记忆的建筑风格
“核心区内建筑种类繁多,诞生于各个不同的年代,留存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忆,其中柏庐建筑群、105号民居是文物保护建筑,99号楼是优秀历史建筑。”李东说,在修复过程中,他们邀请相关专家确认文物保护建筑、优秀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如门窗颜色、木构件制作工艺、雕花雕刻工艺,提出设计准则,采用原有工艺修缮。
“为了让它留下来,我们花了400多天。”李东指着大同路75号说。
这是一栋外观很普通的居民楼,不过天台上却别有洞天——一处拱形建筑。这就是此次修缮最大的难点。
李东介绍,建筑的拱顶并不是浇筑而成,而是用红色的砖块,如贝壳表面的波浪纹路般一点点修砌。
“当时我们看到这个屋顶就惊呆了,双曲面的红砖,完美地给我们展示着重庆人的建筑工艺。”李东说,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美,他们在屋顶上整整花了一年多时间。
一点点配比、一点点试验,经过400多天的努力,这个特殊的拱顶建筑工艺,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更新城市,迎接更好的生活。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市民和游客们能够亲眼见到这个记载着重庆城市记忆的建筑风格。”李东说,他们将不断优化区域内的环境设施和服务质量,提高游客和居民的满意度,努力把鲁祖庙传统风貌街打造成为渝中区乃至全市的文化名片。
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 受访者供图
编辑:夏洪玲 责编:蒋艳,张松涛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