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哭不是问题 哭后表现更应关注
宝宝大了依旧爱吮吸手指?孩子总是动不动哭闹?有些孩子很容易冲动发脾气甚至动口咬人……宝宝出现这些行为,是不是出现了心理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做?日前,广州日报健康有约邀请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省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主任常燕群主任医师,作客名医大讲堂之儿科微课,为大家讲解“宝宝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孩子出现以下行为不可忽视
日常生活中,家长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吃得好不好、身体有没有不舒服,却很容易忽略孩子的一些发育行为异常问题。常燕群提醒,孩子出现以下行为,家长需留心——
咬手指:常燕群介绍,小孩子总是咬手指、咬衣服在门诊中比较常见,一岁以内的宝宝有这些表现属正常现象,但如果较大的宝宝仍有此类行为,家长需要留心了,可以先带孩子检查一下是否缺乏微量元素或贫血,有些则可能是心理问题。
常燕群建议,发现宝宝啃手指时,家长可以尝试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带孩子出去玩儿,以纠正孩子啃手指的习惯。
眨眼睛:有些家长看到小朋友老是挤眼睛,很紧张,以为孩子是心理行为问题。其实,也可能是孩子眼睛真的不舒服。常燕群提醒家长注意保持孩子卫生,尽量少让孩子用手揉眼睛。尤其小朋友反复结膜炎、严重感染造成的反复眨眼睛,最后反而可能发展为行为问题。
但有的孩子会不由自主地眼睛带动嘴巴做出一些动作,有些甚至还伴随着发出声音,也有可能是抽动症。
说话异常:说话异常问题包括结巴、发音含糊等。数据显示,大约有20%的儿童会遭遇言语障碍。
常燕群提醒,小孩子说话异常,早期经过简单的训练即可矫正,一旦错过最佳干预时间,可能就事倍功半甚至无法解决,可能影响到孩子将来的正常生活。
反复疼痛: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异常之一。由于小孩很难描述清楚到底哪里痛、怎么痛,需要家长加以鉴别。常燕群介绍,反复疼痛一般出现在男孩身上,他们往往活动量大、且进食不好。尤其晚上睡觉时疼痛比较明显。有些疼痛确实是“生长痛”,以3岁~5岁的孩子比较常见,七八岁以后比较少见。
针对反复疼痛,家长要观察孩子的腿、关节等身体局部有没有受伤、感染,可以带孩子做一下血常规 、钙磷代谢的检查。孩子痛得厉害时让其少活动一些,可以用热水泡泡脚、按摩疼痛部位,对缓解都是有好处的。
如果排除了以上原因,孩子仍然反复疼痛,则很有可能是心理行为问题。
“多动”不等于“多动症”
常燕群介绍,几乎每年夏天科室都会迎来多动症患者的就诊高峰,很多家长是因为孩子学业出现问题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多动症,医学上也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之一。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是其三大典型症状,可造成儿童学业、认知、社交等多方面的损害。
多动症在学龄儿童中的总患病率为3%~10%,患者中男孩是女孩的三到四倍,30%~50%的患者病情会持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常燕群强调,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不能盲目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家长有怀疑时,最好咨询专科医生。
尿布太湿会诱发“夹腿综合征”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喜欢夹腿,小脸憋得通红,担心孩子性早熟,看过医生后才知道孩子是得了“夹腿综合征”。
何谓“夹腿综合征”?常燕群介绍,医学上成为习惯性阴部摩擦。这种病症在儿童中并不少见,是儿童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行为障碍。女孩子比较多见,尤其是三五岁的孩子。此病大多在晚上还没睡觉、家长比较忙无暇顾及孩子时发作,孩子常常表现为呆呆坐着、不搭理人,有时表现为眼睛发直,脸红红的,表情烦闷,身体下身夹紧,有些孩子还会缓慢地动一动。
很多家长一听说孩子得了这种病“羞于启齿”。常燕群表示,究其发病原因,既有心理性问题,也有疾病原因。要注意检查是否存在诱发因素,局部皮疹、尿布太湿、会阴清洁不够等都可能导致发作。此症持续时间比较长时可能需要药物干预。不过大部分患童都可通过非药物干预矫正过来,比如把孩子抱起来或者转移注意力。
孩子爱咬人或为表示亲昵
很多家长苦恼孩子稍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常燕群表示,孩子爱哭不是问题,家长更要关注孩子哭了以后的表现,如果孩子哭了之后情绪变得很失落、持续时间很长,则要多留心。家长应该做的是和孩子沟通,去了解造成宝宝哭的原因。
“我家孩子动不动咬人,这可怎么办?”针对此类困惑,常燕群解释,有些孩子牙龈不舒服也有可能出现咬人的现象,可以用奶嘴等替代物进行调节。有些孩子咬人可能是因为还不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求,以此表示亲昵。家长可以回溯一下孩子的成长过程,看看孩子有没有情绪行为波动比较大。如果是无端咬人造成伤害,建议找心理医生看一下。
对于爱扔东西、拆玩具的孩子,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是随意地扔还是暴力地扔,有些孩子可能是因为好奇而拆玩具,家长可以不用过分担心。
但如果孩子总是暴力拆开玩具,则另当别论,需要到医院进行评估,看看是否有多动的心理行为问题。此外,建议家长陪着孩子玩玩具,进行适当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