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街头巷尾的万千小店,汇集了人间烟火,也是城市商业的“毛细血管”。
临近“五一”假期,上游新闻记者走进各商圈、商业体、旅游风貌区看到,相较以往的大型连锁店“打主力”,不少新业态小店已跃跃欲试,准备为旅游热度再添一把火。
据重庆市商务委消息,今年以来,重庆零售领域的新增市场主体呈现明显增长势头。有数据显示,一季度,重庆新增小店数量超过3万家,总量位居全国第二。
仅3月份,环比增速达到42%。越来越多的本地特色小店,正借力线上线下联动,成为激活消费的“一池春水”。
搭上数字化快车
将玻璃棒放置火上炙烤,以拉长、扭曲、线绕等手法,连续组成造型,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品跃然成型…….在时代天街的“Liglass·烧玻璃手作DIY体验店”,复杂而传统的玻璃制作工艺,经过创新改良,即便是初次体验的“小白”也能操作一番。
“五一”还未到,小店已经接到了不少预定。店主李小姐今年辞去设计院工作后,两个月前,开出这个本地首家玻璃手作店。虽然玩法看似小众,但依托美团等“线上门店”导流,很快就找到属于它的“Z世代”客群(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撬动新的消费需求。许多消费者在首次体验后,转化率达到40%。
玻璃手作店、VR体验馆、脱口秀酒吧.......今年以来,这些汇集城市烟火气的“都市小店”,正抓住消费市场回暖的契机,用“新玩法”打开新消费的大门,挖掘出更多消费潜力。
消费提振的“排头兵”
“随着旅游消费市场的持续升温,我们的小店也迎来客流井喷,最多的时候,店外等客达到80多单。”十八梯神仙茶馆的老板娘杨蕊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告诉上游新闻记者。
这家开了30多年的茶馆,一楼保留了重庆坝坝茶馆的原始风貌,竹椅木桌盖碗茶,为老茶客留住传统习俗;在二楼,则引入围炉煮茶等流行元素,让消费场景焕然一新,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打卡体验。
像“神仙茶馆”这样通过拓展消费空间,进而迸发更多消费能量的小店在重庆还有很多。
在海外创业十余载的吴鹏,在罗汉寺庙宇文化街区开出一家名为“面咔咔“的小店。他将重庆小面与时下流行的咖啡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重庆小面的创新之路。如今,“小面+咖啡”的新型社区面馆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还有人专程前来打卡体验小面与美式碰撞的快乐。
上游新闻记者探访的这三家,是重庆万千小店中的一员,它们在便利居民生活、带动灵活就业的同时,展现出经济社会的韧性与活力,成为消费提振的“排头兵”。
“小店”虽小,实则能量巨大。它们是城市商业的“毛细血管”,也是城市的“温度计”,随着城市经济一起脉动。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数据,截至今年1月,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1.14亿户,约占经营主体总量三分之二,带动近3亿人就业。
当前,重庆正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消费恢复回暖,繁荣发展“四首”经济、新个体经济等新业态。
遍布城市的万千小店,是新个体经济的重要载体,随着升腾的“烟火气”,正加速释放活力,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助推城市划出消费提振的上扬曲线。
上游新闻记者 郭欣欣
编辑:夏洪玲
责编:蒋艳
审核:吴忠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