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1年发明8项国家实用性新型专利

巴南日报2018-05-30 11:08

▲李敢(右二)在工地上指导工作人员施工(受访者供图)

记者

张晓琳“小张,帽子系紧,不要松松垮垮的”“老刘,渣子要及时清除,不要拖”……不久前的一天,在中建隧道龙洲湾隧道工程项目现场,三分部项目总工李敢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施工员的动作,一发现问题,立刻疾言厉色、毫不留情地纠正。

这样的场景对隧道内的施工人员来说并不陌生,认识李敢的人都会说:“如果没有这种认真劲儿,就不会有那8项国家实用性新型专利。”

敢“苦”中取乐,一年取得8项专利

每当人们说起建筑行业,都会觉得这是一份苦差,基础建设行业尤甚,因为工地是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地方。

然而,李敢却连续10年在这片钢筋水泥地里摸爬滚打,并一直兢兢业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刚来的时候也迷茫过,但后来就慢慢转变了心态。”回忆起十年前的情景,李敢感慨颇多。“那时候刚毕业,正是对什么事都充满幻想、憧憬的年纪,结果到了工地上,整天和这些水泥、沙子、砖瓦打交道,心里总会有点落差。”被工地上的风沙吹久了,李敢从一名白嫩的书生,变成了皮肤黝黑的小子,新潮的服饰也被锁在柜子里,一年三百多天只与工装为伴。

但他从未被眼前的风沙迷了眼睛,十年基建路,李敢从一名普通施工技术员成长为龙洲湾隧道工程的一名项目总工,并获得“重庆市交通建设领域2016年度优秀青年建设者”的荣誉称号。

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也在短短一年内,研发出8个实用型专利,一次性通过国家审批并授予专利证书。而这一切,都源自李敢内心强烈的进步欲望和不懈的奋斗精神。

敢一问到底,善于总结勇于创新

在一次施工中李敢发现,传统的隧道二衬养护一般采用高压水枪或水管喷射的方式,不仅浪费水源,效果也并不理想,此外对现场施工作业环境也容易产生不良影响。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李敢陷入了沉思。

此后,从来早上班晚下班的他更是把加班熬夜变成了家常便饭,或是埋头于设计图纸中废寝忘食,或是流连于施工现场上下求索。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新型固定式二衬养护及隧道降尘装置产生了。这套装置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成本低廉,在降尘的同时也起到为项目降本增效的效果。

“对于工作,他有一种执着探索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同事们都评价李敢在技术上肯钻研,碰到难题也不放弃,具有一种奋斗精神。

敢毫无保留,无私培养基建人才

“整个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他了解得一清二楚,有哪些该注意的地方都在他脑子里做了标记一样!”扎根基层建设10年,李敢摸清了隧道建设的每一道工序,同时也总结出自己的育人法则,那就是“多学习、多吃苦、多研究”。

“每一项工序完成,他都会亲自带我们所有人参加验收,并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一一指给我们看,提醒我们注意。”员工王翔跟记者讲到。去年夏天,动辄就是40度的高温,工地里热得如同一个大蒸笼,在这样的天气里,李敢亲自带领年轻员工在隧道内讲解依据方案施工的重要性。“做我们这行的必须得能吃苦,不吃苦不成事儿。”每当有年轻员工忍不住露出焦躁情绪时,李敢总是这样劝导大家。

此外,李敢还建议大家在完成各自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相互学习,自主研发实用性专利,同时形成自主学习小组,相互借鉴各自编制的方案。在他的教诲下,当年那些动辄喊累的小年轻们如今都已在项目部里挑起了大梁,成为了他的得意门徒。

预计到今年7月,龙洲湾3号隧道就可以达到通车条件,比预期提前了整整一年完工,站在隧道口,仿佛便能看到车辆穿梭其间的景象,而在这景象的背后,离不开如李敢这样的建设者功劳。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