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一手送文化,一手“种”文化

巴南网2018-11-20 11:27

一手送文化,一手“种”文化

我区文化惠民富民育民图景徐徐展现

惠民电影放映现场 记者 何洲行 摄

记者 何洲行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送文化下乡“解渴”,满足老百姓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有产业”的新农村;建成22个镇街文化综合服务站,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实施“互联网 公共文化服务”点单配送服务模式,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文化惠民、富民、育民的美好图景徐徐展现。

如今,清风徐来,文化新风正浸润巴南。

文化惠民

送文化下乡建“农家书屋”

很多从巴南农村走出去的老百姓再返乡时,都忍不住感叹:“一切都那么熟悉,却又增添了不少新鲜气息。”

老屋还是原来的老屋,内里却已焕然一新;舞台还是原来的舞台,直击内心的演出却猛然多了起来;家乡还是原来的家乡,文化气息却扑面而来。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送戏进村”“送电影下乡”“群众文艺大舞台”等精品活动进村入巷,“农家书屋”“文化综合服务站”等工程遍地开花,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精彩文艺节目,足不出村就能博览群书“充电”,这让大家有了切实的文化获得感。

绚烂的灯光,热烈的歌舞,幽默的谐剧,热情的观众……这是我区“欢笑巴南”群众文艺大舞台的特写。近年来,“欢笑巴南”群众文艺大舞台在我区各地轮番上演歌舞、谐剧、小品、重庆方言诗朗诵等形式多样的节目,不断为观众送去丰富的“文化大餐”。

舞台上的表演者大多是基层文艺爱好者。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让优秀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重在让老百姓当主角,既要大力挖掘民间艺人,也要加强乡村文艺人才培养,一手送文化,一手“种”文化,文化发展才会根深叶茂。

在持续推进文化惠民的过程中,我区想出了很多“聪明”的办法——将“文化大篷车”开进农村,为村民送去文艺演出、图书借阅、惠民电影等文化大礼包;实施“互联网 公共文化服务”点单配送服务模式,送文化讲座、文艺培训、文博展览、文艺演出等500余场流动文化服务到基层,服务群众达9万人次;坚持鼓励引导文艺创作,今年我区文艺工作者创作反映巴南新时代新农村新气象的文艺作品达30余件,平面艺术类作品1200余件,全区举办专题摄影展和乡村振兴主题演出15场,深受基层群众好评……

文化富民

打造“有产业”“有乡愁”的新乡村

如今,农村文娱生活越来越丰富,村民的小日子越过越有味,但“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之意不止于此。如何让村民“富了脑袋”又“富口袋”,这是我区的发力之处,也是社会关切所在。

在文化富民的实践中,我区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支撑,打造“有产业”的新乡村;以文化建设为引领,打造“有气质”的新乡村;以文化保护为重点,打造“有乡愁”的新乡村。

今年4月下旬,2018“我在重庆学非遗”活动在我区南湖多彩植物园拉开帷幕,来自俄罗斯、意大利、越南、孟加拉、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的20余位外国朋友,集体在此拜师学艺,开启了在巴南学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的“非遗传承之旅”。

顺着这个起点往下走,我区持续开展非遗项目展览展示进乡村活动,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在南彭南湖多彩植物园、木洞等地成功举办“我在重庆学非遗”拜师大会、“我在重庆学非遗”集中培训、2018年木洞镇端午龙舟邀请赛等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也拓展了文旅融合发展空间,让老树开出新花来。

为推动文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文化委通过引导推进巴渝传统木作技艺在石龙镇搭建集文化创意示范基地、非遗培训中心、非遗展厅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文化产业区,积极推动迎龙峡影视拍摄基地成功申报市级乡村文化乐园等,大力促进特色乡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育民

挖掘和保护优秀文化遗产

在巴南农村,现在大家不爱比钱多钱少、房大房小,就爱比家和不和、娃孝不孝、老人身体好不好;娶媳妇嫁女子不爱比田多田少、业大业小,就爱比家风正不正、口碑好不好……淳朴的乡风民风体现了文化育民的持久效果。而重要的育民“法宝”之一就是文化遗产,它们就像一本本好书,值得仔细品读。

为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区文化委通过实地调研天星寺镇别花山房、老母庙摩崖石造像、朱家大院等乡村文物资源,全面开展全区第四批区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鼓励各镇街积极申报体现农耕文明的非遗项目,夯实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基础。同时,我区稳步推进乡村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以古镇、古街、古村落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全面实施天星寺镇别花山房、朱家大院、木洞福音堂、黄启藻旧居等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南泉中央政治学院(彭氏民居)、丁雪松旧居保护修缮工作,以及双星桥搬迁保护工作将于年底前完成。

未来,我区还将继续推动文化惠民、富民、育民纵深发展,让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更好地融于市场,在满足基层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巴南聚智气聚人气聚商气聚财气。

记手者记

“乡愁”让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只有重视乡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优秀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乡村文化生活的最高赞誉,更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巴南人的乡愁,是一声声嘹亮的木洞山歌、一曲曲欢天喜地的接龙吹打、一幅幅巧夺天工的乱针刺绣,一处处雕梁画栋的文物古迹……这些文化艺术长河中长存的璀璨星辰,无不让人魂牵梦萦,被人淡忘的“乡愁”这些年又回来了。

对应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愁”就是要留得住、发展得好,能满足于农村四方天地的一丝惬意。“乡愁”又应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通过对文化资源静态保护和动态利用的有机结合,让乡村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何洲行

编/张英 核/朱琳 审/杨超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