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精准施策为民企构筑创新“土壤”
重庆日报记者 王翔
●在加快民企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巴南区首先将目光放在了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上
●目前,巴南区已累计引入各类人才17万余名,这些人才成为巴南民企创新的源泉
●为企业减负的同时,巴南区还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企业创新持续“加码”
前不久,作为巴南民营龙头企业,重庆宗申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传来喜讯,该公司与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双方将在飞机、无人机和航空动力等高精尖领域开展广泛深入合作。
“作为一家民企,能在这些高精尖领域有此作为,与创新密不可分。”巴南区一负责人说,民企占该区企业数量95%以上。巴南区就聚焦民企创新,针对其创新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人才等问题精准施策,逐步构筑起民企创新发展的“土壤”,为巴南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台“创业创新28条”
对微企“扶上马再送一程”
民营企业是巴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巴南民营企业数量为23674家,贡献该区69%以上的税收,59%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90%以上的城镇就业。然而,大多数民企规模小、基础薄弱、创新能力缺乏,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巨大阻碍。
“因此,在加快民企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我们首先将目光放在了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上。”巴南区科委副主任陈昌荣介绍,为了解决小微企业“创业难”问题,将小微企业“扶上马再送一程”,巴南出台了“创业创新28条”政策措施,并依托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云计算产业园、麻柳沿江开发区、职教城等,建立起8个众创空间,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指导、技术研发指导、融资等各种帮助,真正让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微企业,能度过艰难的初创期。
之前,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王元带领开发团队进行了“云打印”自助系统初研,并成立微企重庆颇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颇闰科技),对成果进行市场化运作。然而,这个初创团队遭遇了资金难题,最困难时只剩下4个人。
关键时刻,重庆理工大学极速超越创客空间伸出了“橄榄枝”。这是一家由重庆理工大学、巴南区政府协同企业,并联合清研资本天使基金,以政产学研金相结合模式建设的国家级众创空间,为入驻企业提供从种子、中试孵化到规模化生产的一条龙孵化服务。
进入极速超越创客空间后,颇闰科技开始迅速“进化”。“我们得到了清研资本的第一笔资金投入。首次融资147万元,解了燃眉之急。”王元表示,除资金支持外,创客空间还在商业模式、公司运作、人员管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了许多辅导。
目前,巴南总面积4万余平方米的众创空间中,已入驻创新创业主体200多个,成为巴南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
拿出真金白银
为民企留住创新人才
当今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引才难”问题,却成了巴南区众多民营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
为此,在重庆市“鸿雁计划”人才扶持奖励政策基础上,巴南区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在加快高职城建设的同时,专门出台了《巴南区“菁英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激励办法》。
其内容包括:每年设立不低于1000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人才分类给予奖励,对引才单位给予一次性引才补助等。
去年5月17日,巴南区就举行了首批“鸿雁计划”“菁英计划”入选人才颁奖大会,现场拿出1102万元真金白银奖励入选的高级人才,其中,就涵盖了宗申、惠科、大江美利信等多家民营重点企业的30余名高端人才。
除了奖励外,为了让引入的人才能留得住、干得好,巴南区在后续服务上也下足功夫,建立起“镇街人才服务站、园区人才服务站、重点企业人才服务点”三级人才服务体系,181名人才服务专员可为人才落户、配偶子女就业、子女入学(托)、医疗保障等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
“不少人才就是看中了这一贴心的‘一站式’服务,纷纷落户巴南就业创业。”巴南区组织部一负责人介绍,以巴南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就已经有数百名各层次人才落户巴南就业创业。
其中,仅惠科液晶面板就聚集了平均年龄只有39岁的130多名台籍各层次专业人才。从就职岗位看,厂处级负责人及以上有12名,占全厂同级管理人员比例63%;课长、部长级管理者84名,占全厂同级管理人员比例52%;专员及高工35名,占全厂同级技术人才比例26%。
从专业技能看,他们在光电显示、面板设计、光学材料等领域平均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这些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到来,为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目前,巴南区已累计引入各类人才17万余名,依托这些人才,该区共建成国家级和市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57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新型研发机构2个,成为巴南民企创新驱动的源泉。
降本减负
让民企创新“轻装上阵”
通过简政减费等举措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民企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之一。巴南区就聚焦企业“经营难”的问题,大力为企业降本减负,让企业可以“轻装上阵”。
作为一家大型工业制造企业,宗申是传统的用电大户,在企业近两年的成本核算中,其电费支出却显著下降——这一切都得力于该区推行的企业与电厂间的“电力直接交易试点”。
“2018年,宗申动力集团下属子公司通过采取直购电、变压器优化、照明优化改善、循环水运用等多种举措,全年节电、节水共计500余万元。”宗申动力刘丁瑞介绍,这让企业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可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创新以及环保节能技术改善及维护。宗申通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也因绿色创新项目获评“重庆市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示范企业”。据统计,仅在电费一项,2018年,巴南区91家用电大户节约用电支出4000多万元。
除了用电外,巴南区还在积极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发力,切实为企业减负。如巴南区经信委加大协调服务力度,精准、高效、靠前服务工业企业,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问题100多个,办结率达100%;“新工通”等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贷款26户30笔,累计1.52亿元;促进工业企业产品本地消纳约93亿元等。
在为企业减负的同时,巴南区还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企业创新持续“加码”。巴南出台了新一轮科技创新扶持办法,规定凡是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的科技型企业,将按研发投入金额的1%给予补助,研发投入补助金额最高可达200万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可再补助20万—100万元。2017年至2018年,巴南区就累计为63户企业发放创新补助资金1406万元。
如今,巴南聚焦民企发展难点痛点,为民企发展构筑创新“土壤”的行动还在继续,巴南区一负责人透露,巴南将建立一个5000万元的“种子基金”,解决创业团队和种子期创新型小微企业早期融资问题。并将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园,为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全方位服务。
编/张英 核/朱琳 审/杨超
审核: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