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气“盼”不来
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院荒杂草生……这是记者跑农村时,经常看到的景象。
乡村人气旺与否,也是衡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一个村连最起码的人气都没有,肯定离振兴二字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何以村庄凋零,人气衰落,有人说是农村基础设施差,生活环境没有城里方便,留不住人;有的说是因为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经商去了,农村只剩下“三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了……
这些说法,都没有错,都有道理。
因此,一些地方就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通过改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吸引到城里居住生活的村民回乡居住;欢迎城里人到乡村来享受生态,增加人气。
可惜的是,这种以“盼”为主打的方法,效果并不好。
在不少地方,村公路已修成油路,农民的住房也进行了外立面改造,水、电甚至天然气也进了村,从外表看起来,可谓是美丽的新农村。可是,在这样的村里转几圈,看到的却几乎都是老人孤独的目光,儿童孤寂的身影。
这样好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为啥还是没聚起人气?其实原因很简单:缺乏产业支撑。
农村有句俗话,叫做“不能坐在光石板上过日子”,意思是找不到钱,过不上好日子,咋能留住人?
可见,农村的人气,“盼”是盼不来的,只能靠发展产业来集聚。
在北碚区歇马镇有个虎峰村,坐落在缙云山上,有点偏远。从20年前开始,该村的人开始陆续外出务工经商,一些人找了钱后,就在城镇买房,把全家都搬下山了。人口外流后,村里也变凋零了,除不到1/3的“三留守”人员“坚守”外,很大部分土地和不少农房都处于闲置状态。
3年前,虎峰村将北碚一位搞房地产开发的老板引上山,将农民闲置的土地流转过来,建起葡萄园、绿色蔬菜大棚园等产业园,又利用山上的水库堰塘,养起了生态鱼,把农民闲置的房屋租过来,改造后接待游客,搞起了农旅融合的产业。随后,又先后有6位投资业主上山,流转农民的土地搞现代农业产业。目前,虎峰全村大部分土地都被流转出去发展产业了。
而产业发展起来后,虎峰村的人气也重新聚集起来了。除每年有10余万人次的游客上山外,还有30余户全家外出的农民也回到老家,利用自家的房屋开办农家乐等接待游客,上百位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选择回乡到农业园里务工。
记者在乡村调查中发现,凡是人气旺的村庄,无一不是有产业作支撑。因为,只有产业才能把人聚拢,才能把人留下来。如果没有产业作支撑,哪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再完善,生活环境改善得再漂亮,也聚不来人气,更留不住人。毕竟,在“光石板”上,是不能生存下来的。
乡村的人气,“盼”不来,得靠发展农民增收的产业聚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