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嘉陵江渔业资源恢复,提升“十年禁渔”效果,近年来,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西南大学,通过铺设人工鱼巢,为野生鱼群提供适宜的“人工产床”。十年来已累计吸引各类鱼类产卵近10亿粒,增殖效果显著。最近几天,嘉陵江里的鱼儿们再次迎来了新“产房”。
▲嘉陵江北碚段铺设的人工鱼巢。
3月14日下午,记者在嘉陵江北碚三胜庙段看到,由竹竿、绳索及尼龙丝制作而成的人工鱼巢已铺设在江面。随着近期天气回暖,水面上不时能看到水花翻腾,这就代表着又有鱼类来此产卵。据介绍,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江河鱼类的产卵地点与方式发生了变化,人工鱼巢则充当起了“产房”,为鱼类产卵孵化提供了安全的庇护场所。
▲运用聚乙烯丝线进行挂卵。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何滔介绍:“往年我们制作人工鱼巢用的材料是竹竿和一些油草,但今年我们是用聚乙烯材质的丝线进行制作的,因为相对来说它的材料比较容易获得,而且不容易腐败,也不会污染我们的水体,后期我们还可以回收利用,它的挂卵效果和前期的油草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别,效果都非常不错。”
据了解,今年北碚区在嘉陵江北碚段共布设人工鱼巢80个,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每年人工鱼巢的布设时间为两个月,在此期间,北碚区每天都会安排专人查看鱼巢使用情况,发现破损会及时进行维修更换,确保鱼卵的正常孵化。同时,西南大学的科研人员还定期到现场检测取样,观察记录水下鱼类的产卵情况,进一步促进嘉陵江鱼类资源的丰富与发展。
▲嘉陵江北碚段铺设的人工鱼巢。
何滔告诉记者:“我们把这个聚乙烯丝线上挂的这些卵取回实验室以后,首先会做一个孵化效果监测,就是看它的孵化率到底有多少,并判断这些鱼卵的质量。我们还会对卵的种类进行分子鉴定,来判断到底是哪些种类的鱼会在这个地方进行产卵活动。另外,我们采集的这些鱼苗,在经过人工养殖达到放流规格时,我们会重新放回江河。”
据介绍,嘉陵江北碚段全长45.1公里,拥有岩原鲤、胭脂鱼、瓦氏黄颡鱼、中华倒刺鲃等众多鱼类资源。近年来,北碚区每年春季都会在嘉陵江投放人工鱼巢,有效提高了天然水域鱼类的产卵成功率及孵化率,渔业资源恢复明显,其中胭脂鱼、岩原鲤等保护鱼类种群数量均进一步上升。
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畜牧水产科副科长万莉介绍:“我们已连续十年在嘉陵江北碚段投放人工鱼巢13676平方米,并委托西南大学对鱼巢的孵化效果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已累计吸引各类鱼产卵近10亿粒,孵化各类鱼苗约4.5亿余尾,增殖效果十分显著。接下来,我们还将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打击非法捕捞、监测嘉陵江鱼类资源状况等一系列措施,帮助长江十年禁渔后嘉陵江渔业资源更好恢复,改善嘉陵江水域生态环境。”
原标题:北碚区铺设人工鱼巢 加速恢复嘉陵江渔业资源
编辑:朱小乔
责编:秦雨
审核:宋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