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璧山区八塘镇狮子桥老河道,睡莲、菖蒲等随着微风摇曳,三角梅、万年青、红叶石楠、金针等装点着河边步道。附近居民肖婆婆带着小孙子,来到河边小广场上,和老姐妹们聊天、晒太阳。
然而,此前这里却是垃圾成堆,狮子桥老河道的黑臭水体也让肖婆婆这些当地居民十分烦恼。据了解,狮子桥老河道位于渝合十塘古驿道旁、八塘小学西南侧,长约140米,平均宽度6米,总面积达880余平方米。由于原三岔河改道后废弃,这条河道逐渐变成了黑臭水体,河水常有不明黑色物体漂浮,周边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前,虽有居民反映老河道黑臭水体的问题,但由于部分周边居民认为治理河道会影响自身利益,一直持反对态度,这让治理工作难以推动。如何破题?璧山区八塘镇党委副书记邓定轩介绍,他们积极寻求破解之道,通过开展“三级院坝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和诉求。在院坝会上,居民们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引入三岔河河水、硬化屋沿、清理蔬菜建设生态湿地等建议。
“我们认真听取并采纳了这些建议,并且在施工中尽量满足居民们的生产生活需求”,邓定轩介绍,他们为狮子桥旁的老住户硬化了屋檐下的道路,还动员村民清理蔬菜用于建设生态湿地。考虑到周边村民的需求,还专门为他们预留了洗菜点位。
此外,在施工中,八塘镇还对河道两旁的黄桷树修建成型,修缮了人行石板,完善了沿河道路等基础设施,并邀请群众参与整治以增加收入。
今年72岁的左国强,在狮子桥边住了一辈子。“以前这个河水很臭,周围也脏乱。现在我这个院坝最受欢迎,大家都喜欢来坐着摆龙门阵”,左国强满意地说,政府在整治老河道时,把他毗邻河道的院坝修得整整齐齐,还细心地给他修了一排水泥凳子。
同时,八塘镇党委、政府还加强了对周边废旧房屋的宣传引导工作。他们大力宣传全市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及保护区级文物“节孝坊”的重要意义,最终赢得了支持与理解。在镇政府的引导下,8户主动拆除了狮子桥老牌坊周边的废旧房屋,为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经过不懈努力,今年4月,狮子桥老河道黑臭水体改造工程圆满完成。此次工程共清理杂草杂物约500平方米,修剪清除杂树19立方米,底泥清淤深度达1.6米,清淤量约1410立方米。
“我们以整治农村黑臭水体为契机,整体统筹,一揽子解决了人居环境整治,河道整治、危房拆除、文物保护等惠民利民的事项”,邓定轩说,八塘镇政府还改建了污水井3处,新建管网约90米和涵洞1处,修建河堤约80米。此外,还完善建设沿河道路约300米,在河道里栽植了睡莲、菖蒲等4种水生植物,在岸上栽植了三角梅、万年青、红叶石楠、金针等4种常绿植物,并成功引入三岔河活水,建立起为期4年的长效管护、管控机制。
如今,整治好的狮子桥美丽河道与文物“节孝坊”牌坊已成为八塘镇惠民利民的亮丽名片。
此外,璧山区在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还在全市率先开展首例农村生活污水“零直排村”建设:选择七塘镇喜观村和将军村2个乡村旅游核心村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污水治理璧山经验。同时,依托重庆大学制定了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技术导则和评定标准供全市借鉴。
据介绍,目前,璧山区已成立工作专班,专班各成员单位相互配合,一体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9大行动,以房前屋后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黑臭水体为重点,以今年成功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为目标,扎实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扎实推进乡镇环境综合整治,乡村风貌得以整体提升,打造出一道道惠民利民的亮丽“风景线”。
上游新闻记者 易守华/文 甘侠义/图
编辑:周芝逸 责编:张小驹 审核:宋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