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 长寿经开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第一引擎”
进入四月,长寿经开区科技创新园建设全面提速,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
“目前,一期工程基本完工。”经开区管委会经发局副局长周莉萍说,这不是一座简单的楼宇建筑。周莉萍指着一张效果图介绍,长寿经开区将在这里建设“研究开发→孵化功能专业化→产业培育、人才队伍→专家大院→人才培养基地、企业需求→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生活配套”三条主线的综合孵化园,促进更多的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
高质量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近年来,长寿经开区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力度,积极兑现《长寿区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办法》,14家企业56名高层次人才申报2017年高层次人才认定,获得激励津贴、安家补助等奖励330万元;为优化人才聚集环境,经开区修建人才公寓,为经开区外来人才解除住房之忧。目前,入住75名高级研发人员,兑现人才公寓补贴35万元。同时,积极开展每年一评的“十大创新人才、十大创业人物”评选活动,并给予奖励。
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方面,经开区与吉大、重大、川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鼓励员工继续学习深造,建立长寿经开区科技人才专家库,为长寿工业发展储备一支科技专家队伍。同时,长寿经开区加大校地企合作,为企业培养、孵化科技人才提供平台,除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共建中科环保技术研究院和长寿中科产业园外,还与吉林大学合作共建了2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家国家级化工工程技术中心,与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开展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此外,长寿经开区还加大与清华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等院校中心合作,积极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程硕士联合培养、产学研合作、产业发展研判等方面的交流,以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为契机,充分发挥经开区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积极为辖区企业引进和培养专业对口的高层次人才。云天化重庆研发中心组建了以博士带头的近百人研发团队,开发出聚酰亚胺薄膜复合材料、低温共烧陶瓷材料等多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产品,并组建10条石墨膜生产线,实现年平均实现销售收入8500万元,利润总额1200万元的目标;经开区博士后工作站积极实施“高端人才”战略,目前已成功引进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带动力量。
长寿正逐渐成为人才洼地。截至目前,长寿经开区先后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其中院士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1人,国家“863”“973”重大科研项目主持人1人,市“鸿雁计划”拟资助对象20余名,博士70余名,硕士以上人才400余名。 记者 杨敏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