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长寿六旬夫妇:一针一线传承千年技艺

长寿新闻网2018-07-03 16:45

提起手工制作的千层底布鞋,不少人心中会产生浓浓的怀旧情绪。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手艺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纯手工缝制的布鞋愈加稀少。

在双龙镇长寿寨村3组,有一位叫雷银于的老人,他和妻子坚持用手工制作千层底布鞋已经30余年,日子虽然清苦,夫妻俩却乐在其中。他们用手里的一针一线,传承了中国千年的布鞋技艺。

不舍——老祖宗的手艺丢了就再没人会了

每逢赶集日,在渡舟街道农贸市场,叫卖的摊贩总是会放着喇叭,四处揽客。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卖千层底布鞋的雷银于,却只管坐在鞋摊前,将木质“鞋楦子”放进新鞋里,认真地撑起鞋子。

他从不叫卖,前来买鞋的人却接踵而至。

今年61岁的雷银于,原本是名石匠。30岁那年,为了学门“轻松”手艺,便和妻子余光晖跟着岳父学起了做布鞋。岳父做了一辈子的布鞋,在那个盛产手工布鞋的年代,岳父的布鞋十里八乡远近闻名。跟着岳父一起学做布鞋的还有雷银于的姐夫和妹夫,三个女婿中只有雷银于最终坚持下来了。

“这个就是磨时间的活儿,没什么钱好赚。”雷银于告诉约他去外地打工,钱来得直接。经过激烈的思想挣扎,雷银于还是放弃了,一来是因为自己习惯了做布鞋,舍不得丢下;二来觉得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一门手艺,丢了就再没人会了。

清苦——起早贪黑每天做成两三双鞋

雷银于和妻子做布鞋的“工厂”,就是他家的堂屋。十多平米的房间,摆满了做鞋的布料和缝纫机、打棒机等简单的加工机器。

夫妻俩做的布鞋都是传统的样式,多为粉黑两色,仔细一看,样式传统,并不那么吸引人。因质量上乘,穿着舒适,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来买他家布鞋。

做千层底布鞋是十分讲究的,先量足取样,依脚样剪出适合的鞋样,再挑选棉布条子,给鞋样做鞋模,把棉布条匀称地填充若干层,蒙上一层白布成形后,用打棒机一针一线地纳。纳好鞋、再上鞋邦……几十道工序,夫妻俩一天手脚不闲,最多也就做成两三双鞋。

纯手工制作产量上不去,越来越多传统布鞋制作技艺已被机器取代,但雷银于与妻子依然坚持手工制作。他说:“这活儿得耐苦,一针一线都不能马虎,扎实了,鞋子质量才过硬。”

有人劝他直接到朝天门进布鞋,既省时又省力,还能赚钱。机器生产的加入看似解放了双手,却多有偷工减料之嫌:“这种用机器生产的‘千层底",穿不了几天就磨破了,会毁了老祖宗的招牌。”每每这时,雷银于总会不假思索地拒绝,在他看来,布鞋的一针一线都是历代匠人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不能坏了这门技艺的名声。

为了保证每一双都用整棉布纳底、纯手工制作,雷银于和妻子从早上5点起床,到晚上10点睡觉。因为沉迷于每一双布鞋的制作中,夫妻俩常常做得废寝忘食,后来索性将一日三餐改为早上10点,下午5点和晚上10点。

尽管如此,夫妻俩一年最多只能完成1000多双千层底布鞋,30年来累计制作的千层底布鞋不过3万双。

坚持——一份传承民族文化技艺的责任

“这台机器是金牛牌的,30年前刚做布鞋那会儿花了近千元买的,现在厂家都倒闭了,我们还在坚持用。”雷银于有些自嘲地指着堂屋左侧的打棒机说。

过去,村上上年纪的老人常说,“男做女工,一世贫穷。”不以为然的雷银于却还是坚持了一辈子。

“这个活儿看似轻松,却很耐苦,何况不赚钱,愿意学的人很少……”看着手上厚厚的茧子,雷银于告诉他也无法继续制作手工布鞋了。孩子在外工作,不会回来“接班”,村里的年轻人随便出去做点什么都比这个收入高,自然不愿跟他学,好好的手艺眼看就要失传了。

“每年做的鞋子都供不应求,说明还是有很多人认可这道工艺。” 雷银于说,如今,手工布鞋因其特有的舒适和耐磨性,再次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曾有人出300元一双,定制他家的手工布鞋。因工序太过复杂,人手不够,所以夫妻俩不敢接太多单。

“人这辈子,行走于世,都离不开一双舒适的鞋……”雷银于希望有人甘于清苦,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