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会】袁培林:乡村“柚”兴富路宽
“今年能产6000个左右!”9月10日,在邻封镇邻封村魏家河坎的一片沙田柚林里,果农袁培林正在查看挂果情况。他说,今年预计有五万多元的收入。
今年63岁的袁培林在邻封镇也算年龄较大的柚农了,他见证了长寿沙田柚几十年的发展,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邻封人的生活变化。
1975年,袁培林初中毕业后开始在生产队里当记分员。他说,在大集体时代,人们主要重视的是粮食生产,对沙田柚并不是太重视,“九分钱一个,产量低,质量也不高。”
1982年,长寿开始土地下户,邻封的沙田柚按照每人六棵树分到人们手中。袁培林一家四人分得24棵沙田柚老树。这些曾经珍惜无比的宝贝果树拿到手中,却因村民不懂栽培管理技术,产量和收益并不好。
为了增加收入,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袁培林和很多村民一样外出打工,农忙时节还要回家经管几亩庄稼,“打工一个月才挣两三百元,谷子三角多一斤,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袁培林告诉候,邻封的沙田柚能卖到两三元一个,但是沙田柚的授粉率很低,偌大一颗老树每年才结二三十个果子,根本无法作为重要产业来发展,他们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种粮。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994年,在外务工的袁培林听说县里的农技人员攻克了沙田柚授粉的难题,采用人工异花授粉的方式,能够将产量提高四五倍。他将信将疑地回到老家,看到的情况果然如此。此外,政府也鼓励村民们发展沙田柚产业,免费发放树苗。
当年,袁培林就把家中几亩土地全部种上沙田柚树苗,并且放弃了外出打工,安心在家种沙田柚。由于有了人工授粉技术,加上农业部门的技术帮扶,袁培林掌握了剪枝、疏果、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沙田柚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味道一年比一年好,“那些年每年有两三万的收入!”
2010年,长寿沙田柚园区建成,产业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新村建设等工程让邻封沙田柚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模式,生产便道建设、提灌设施建设、母本培育、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长寿沙田柚的品质。
袁培林也从原来的土墙房搬进了新建的农民新村。“来的人越来越多,沙田柚完全不愁卖!”袁培林说,如今,他已经拥有近200多棵沙田柚树,每年稳定收入五六万元。
袁培林告诉柚林、十里花海,还有龙溪河、东林古寺等风景名胜。他相信,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邻封的乡村旅游会发展得更好,他的沙田柚也会卖得更好,日子过得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