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营造“水美”环境助推乡村旅游
坐落在城口青山绿水间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吸引了各地游客。记者 伊永军 摄
华龙网10月10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俗话说,水是灵魂山是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不仅可以让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心情愉悦,而且还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日前,由重庆市政协组织开展的“参政议政巴渝行”活动走进城口县,在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下,当地河长制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不仅水变清了,而且通过打造“水美”,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1500户各具特色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起,为当地农民返乡创业、脱贫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取缔非法采砂点等措施,城口的河长制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记者 伊永军 摄
政协委员积极建言 助力城口 “母亲河”恢复往日清澈
在距离城口县城约16公里的修齐镇,悬着一座长约百米的吊桥,桥下流水潺潺、河水清澈,两岸苍翠覆盖、风光旖旎,漫步吊桥之上,顿觉心旷神怡。
这条河叫作任河,流域面积2356平方公里,是城口县最大的一条河,被誉为城口的“母亲河”,养育着全县约五分之四的人口。它同时也是汉江上游的最大支流,每年向汉江流域提供的水源就达20亿立方米。
而就在几年前,这里的水质还是令当地居民颇为头疼的一个问题。修齐镇居民刘延松说,由于以前存在一些非法采砂、污水直排等现象,导致这里的河水污染变浑浊。他小时候经常在这个河里逮鱼摸虾,后来河水变脏了,他就不敢下河了。经过治理,近些年来,河水又逐渐恢复了他小时候记忆中的模样。
而这,离不开当地政协委员们的建言献策。在去年召开的城口县政协会议上,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全面禁止河道采砂的建议的集体提案。公安、水务、农委等多部门联动,在3个月的时间内,就在全县取缔了78家非法采砂点。
城口县政协常委、县水务局副局长刘灵犀本人也提交了一份关于防止污水直排的提案,并得到了环保、农委等部门的积极回复和处理。
城口打造的“大巴山森林人家”。记者 伊永军 摄
纳入河长制管理河流将全装“天眼” 取缔78家非法采砂点
刘灵犀说,城口县共有大小溪河779条,其中,流域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已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共有45条。接下来,将在这45条河的主要河段安装监控,称之为“天眼河长”,预计将装200多个“天眼”,主要监控入河便道是否有非法采砂、垃圾填埋等情况,协助人为巡查。
刘灵犀表示,城口积极探索构建符合该县实际的河长制工作体系,已建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担任双总河长,县乡村三级共320余名河长,191名青年志愿河长,350名河道巡查保洁员构成的河库管护构架体系。并采用“天眼河长”巡河、夜间巡河等方法,开展增殖放流、面源污染防控、关闭取缔河道非法采砂等重点工作。
据刘灵犀介绍,城口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累计关停非法砂石加工场所78处,清理处置白色垃圾380余吨,保障了县城和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被称为城口“母亲河”的任河经过治理,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清澈。记者 伊永军 摄
“水美”带动乡村旅游 哪也不去了在家最好
“向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是生态之源,城口通过河道治理,精心打造出的“水美”效果,自然也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进入城口东安镇,这里景色怡人,依托亢谷4A级景区,全镇营业“大巴山森林人家”已达238户,床位达5000余张,年游客接待量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00余万余元,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典型。
东安镇兴田村村民赵远兰现在经营着一户“大巴山森林人家”,已开了3年,现有16个房间,32个床位,一年纯收入有六七万元。她说,她以前外出在武汉等地打工,一年收入也就一两万。后来听说家乡在发展乡村旅游,就回来了。她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刚开时只有8个房间,后来随着当地环境治理越来越好,景色越来越美,她生意也越做越大,从去年开始,已逐渐增加到16个房间。
“哪也不去了,在家最好!”赵远兰说,她当年外出打工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孩子只能留在老家让亲戚来带。现在,由于家乡的发展,她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就业,而且收入是以前的几倍,最主要的是可以和家人在一起了。
据城口县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依托大巴山、巴山湖等,通过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来带动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近几年在崇山峻岭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建起了约1500户独树一帜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其中完成全面上档升级的有300余家。如今,新颜值的城口乡村旅游已成为重庆“北大门”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