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刘志令:逆流而上 在小乡村实现大梦想

城口微发布2019-06-17 17:22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全县脱贫摘帽之年。

为进一步展示成效、讴歌精神、激励奋斗!

我县将陆续推出“脱贫榜样面对面”

大型系列主题报道!

今天,和微妞儿一起去

聆听

“返乡创业青年”

刘志令的脱贫故事

看他是怎样逆流而上

在小乡村实现大梦想的。

贫困返乡青年—刘志令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远方和故乡之间,有人选择闯出一片天地后衣锦还乡,也有人选择放弃外面丰富的物质生活回乡打拼。2016年,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学成归来的刘志令,回到家乡双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增收路,在小乡村完成大梦想。

家境贫寒 雪上加霜

刘志令的山地鸡养殖基地。  双河乡政府 供图

刘志令父母是典型的庄稼人,传统的农业经济勉强填饱家人的肚子。2002年,刘志令父亲刘国坤突发疾病,患上了脊背肿瘤,给这个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更显摇摇欲坠。

为了治疗刘国坤的病,一家人砸锅卖铁、东拼西凑,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看一天天康复的父亲,即使负债累累,一家人依然满怀希望。

“在家休养的时候,父亲看不过母亲一个人那么辛苦,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就争 着做农活,结果病情恶化,导致自己小便失禁,被鉴定为二级残疾。”刘志令告诉记者,从那以后,家里的顶梁柱彻底倒下了,一切经济开销只能依靠母亲一个人来维系。

“那个时候,孩子他爸生了病,什么重担都压在我一个人肩上,既要照顾病人,又要照顾两个小娃儿,还要维持生计,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母亲宋加奎提起往昔,泪水止不住下流,“当时,家里喂牛,早上天不亮母亲就要起来割牛草。孩子还时常哭闹,孩子他爸也会因为家里这样的窘境发脾气,甚至想要不再拖累这个家。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就老是想这样子的日子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

那个时候,刘志令年仅7岁,家庭的窘境牢牢的印刻在脑海中。

寒窗苦读 学业有成

刘志令的黄精种植基地。  记者 王小玉 摄

家庭的环境磨练了坚强的意志。刘志令说,那时候起,他就明白,能够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就是好好学习、学有所成。

“看着母亲没日没夜的操劳,而我自己却无能为力,那种无力感是我这辈子都不想再体验。”刘志令说,他曾经也和母亲商量过退学的事情,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男子汉不能让母亲一个人承担所有,他要回家帮母亲做点事。但话没说完,就遭到一顿打,母亲打了他。宋加奎像疯了一样骂他,他依然记得那句,“不读书你要像我们一样没出息吗”。之后,就是母子俩的抱头痛哭。

刘志令的世界里除了帮家里做点事,其余全是学习,他知道唯有学到本领才能给自己家里带来新的希望。

“我从来没见他出来和朋友一起玩儿过,我们有时候不忍心,就让自家的孩子去找他玩儿,他也是只热衷于自己的学业,还带着我家孩子一起学习,有时候真是弄得我们哭笑不得。”邻居白志兰说到刘志令,也是满口赞赏。

高中毕业后,家里已经无力再供刘志令继续上大学,当时国家已经出台了助学贷款政策,刘志令赶上了好时代,他申请到助学贷款,继续完成学业。大学期间,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空闲时候,当同学们都在外面游玩的时候,他便去做兼职,攒点生活费,帮家里减轻一些经济上的负担。

回乡创业 脱贫增收

刘志令的山地鸡。  双河乡政府 供图

愉快而丰富的大学生活结束了,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能够留在大城市工作也是梦想之一,刘志令也不例外,他在重庆找到一家建筑公司,做着一份月薪5000多的工程测量工作,刚毕业能够有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所以刘志令也格外珍惜。

“当时,和家里打了一个视频,分享我的喜悦,但是当我慢慢看到昏暗的灯光、生病的父亲 、满头银丝的母亲、年幼的弟弟……我发现,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我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依然在经受苦难。”经过一番考虑,刘志令毅然走上了回乡之路。

如何通过山区有限的条件致富?2016年9月,回到家乡的刘志令开始琢磨起这个问题。

“城口山地鸡肉质细嫩鲜美,被誉为‘野味之王'‘动物人参',其蛋白质含量是普通鸡肉、猪肉的两倍。”刘志令介绍,城口山地鸡生命力、适应力和抗病力极强,对环境要求不高,养殖成本较低。经过了解政策、学习经验、实地考察,他最终瞄准了城口山地鸡养殖项目。

“当他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我们两个大人都很反对,怕亏本,但他坚持要做,还说党委政府有政策补贴,最后我们也只有支持。”宋加奎说。

2016年12月,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帮助,刘志令拥有了一个130㎡的个体山地鸡养殖场,并购回900只鸡苗。第一批山地鸡就获利近6万元。

尝到甜头的刘志令并没有被幸福冲昏头脑,在发展山地鸡的同时,他还不忘发展山羊养殖、种植中药材,将家里的产业越做越大。

“脱贫不是口号,是辛勤的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刘志令产业发展起来后,还带动乡亲共同致富,为需要发展养殖产业的提供提供技术。同时,他用自己的事迹感染和鼓励部分周边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回家乡发展。

2016年至2018年,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刘志令还作为公益性岗位在乡里帮着做建设规划相关工作,2018年底回到村里作为本土人才从事相关工作。即便两边跑很辛苦,但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更加充实。

“下一步,我还打算办一个土特产加工厂,做腊肉、山羊、中药材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说到未来计划,刘志令信心满满。 他说,如今,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他们一家住着崭新的房屋,父母不用那么辛苦劳作,弟弟正在慢慢成长起来,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事业也慢慢有起色,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审核:陈林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