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看大足】扎根十年 雷竹成了大足林农“摇钱树”
提示:点击上方"大足微发布"↑免费订阅
“雷竹确实很适合在大足发展,未来会成为大足的重要农林产业之一。”12月10日,总部设在中国的第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竹籐组织的发起人之一、81岁高龄的竺肇华先生来到大足区雷竹产业基地,走田坎、爬山坡,实地考察当地雷竹产业的发展,对大足雷竹产业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雷竹扎根大足经历了艰辛的发展历程。如今,扎根大足十年的雷竹,栽种面积已达2万余亩,不仅培育出了一家上市公司,还带动了十多个企业和业主、700余户散户种植,雷竹成了林农们增收致富的新期盼。
技术攻关,克服雷竹“水土不服”
说起大足的雷竹,不得不提到已经52岁的黄承平。2008年,他以浙江人特有的市场嗅觉,看中了川渝雷笋消费市场机遇,转让了老家的砖厂、笔厂,在跑遍重庆各地后,选择大足种起了雷竹。
“对大足本地而言,雷竹算是‘外来物种’,从竹子种下去,到进入丰产期,至少要4年,这期间他吃了不少苦头。”曹加敏是黄承平的副手,看到黄承平做产业的那股干劲,她十分佩服。
曹加敏说,黄承平先后从浙江引入了六七个品种,但都因“水土不服”,种植不算成功,“竹子要么开花,要么不长,先后失败四五次。”
有一年夏天,竹子还未成林,气温40多摄氏度,黄承平进到林子中查看竹林长势,由于中暑被工人抬着出来。身体遭罪不说,资金还“填”进去500多万元。亲戚朋友一开始也不理解,觉得他放弃赚钱的生意,跑到千里之遥的大足种竹子,算是亏到家了。同时,当地人也不接受,认为他过来租地,是为了套政府补贴,拿到钱就跑路……
但黄承平却硬是坚持了下来,他一门心思抓技术攻关,与专家一道,历经5年多时间,逐步攻克了雷竹移栽、适应的技术难题,培育出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的“承平细叶雷竹一号”良种。
他还申报了两项农业专利,可以调控土壤温度、湿度,精准控制出笋时间、选择最佳时间上市,掌握了雷竹一年四季可产新鲜竹笋的新技术,不仅填补了西南地区无“冬笋”的空白,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一般的竹笋大多为春笋,几元一斤,我的春笋则可卖到10元/斤,冬笋可卖到30元/斤。”黄承平说,如今,他陆续建立起来的3000亩笋竹基地已开始产出,一年销售额就达3000多万元,创立的沁旭熊猫雷笋股份有限公司也成功在“新三板”上市,使得雷竹真正的在大足扎下了根。
带动周边发展,种植面积达到2万余亩
雷竹效益好,周边的农户都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从过去抵制黄承平,到现在主动加入到雷竹产业中,大家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
“要说,我是看着黄总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今年62岁的谢清伯以前在沿海务工,后来,由于得了支气管炎,不能长时间做重活,加上要回家带孙子,于是回到了家乡大足区宝兴镇。
2010年,谢清伯开始在黄承平的雷竹基地里务工,主要做一些除草的工作。后来,基地利用糠壳进行土壤保温,让雷竹可以产出冬笋,他又帮着铺糠壳。有人来购买雷竹苗木,他又帮着挖竹苗……就这样,在雷竹基地务工的几年时间里,谢清伯基本掌握了雷竹的栽植及产笋技术。
“别看我说得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谢清伯说,首先要想产量高、竹笋品质好,就要选好的品种,基地里的“承平细叶雷竹一号”就很好;其次,要产冬笋,利用糠壳进行控温的时机也要选好,这关系到上市的时机,不能早也不能晚,不然卖不了高价;第三,雷竹的种植密度也有讲究,产春笋密度不能大了,冬笋则恰恰相反。
做到心中有数的谢清伯,从2015年开始,将自家的一亩田土栽种上了雷竹,如今,三年过去,他的雷竹林已经具备了丰产的能力。
“前面两年,竹林密度还不太大,我准备卖春笋。”谢清伯说,虽然春笋市场竞争要激烈一些,但由于雷竹产出的竹笋品质高,因此,可以卖到10元/斤,一亩可产4000斤春笋,收入4万元左右。
之后,谢清伯准备发展冬笋。他说,虽然产冬笋投入较高,一亩冬笋需要30吨糠壳进行土壤保暖,一吨大概600元,成本就近2万元,但其效益也很好,一亩可产出冬笋5000斤左右,可卖30元/斤,收入12万元左右,“这样算来,也挺划算。”
与谢清伯一样,看重雷竹发展潜力的林农很多。目前,在黄承平的带动下,大足已有十多个企业和业主、700余户散户种植雷竹,面积达到2万余亩,随着这些雷竹竹笋的逐渐丰产,他们都将获得丰厚的收益。
完善产业链条,打造“雷竹之乡”
随着雷竹扎根大足,其产业发展受到了多方的关注。
“大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雷竹产业发展,目前,我们正在编制《大足区笋竹产业发展规划》,从全产业链条的角度打造雷竹产业。”大足区林业局局长宋理介绍,目前,大足区的2万余亩雷竹,主要分布在宝兴、龙水、万古、雍溪等镇,大部分为企业(业主)种植,其中连片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下一步,大足区将在雷竹基地建设、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在基地建设上,大足将三环高速公路沿线雍溪、万古、金山、拾万、玉龙5个镇作为雷竹核心种植区,力争到2022年,全区雷竹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建设面积500亩的竹博园,打造集竹类资源收集、科普、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在标准制定和产品加工方面,将建立雷竹良种研发中心;建立年加工鲜笋10万吨的加工厂;建立雷竹产品展示中心;利用农交会、特色农产品节等节会促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雷竹产品进入市民餐桌;通过商标注册,创立大足地方特色品牌。
在政策扶持方面,大足将把雷竹产业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央造林补贴、森林抚育、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对新发展雷竹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种植大户和农户,制定分级奖补政策,并在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供销等环节给予奖励和扶持政策。
“大足的雷竹产业发展是真正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大足区竹籐产业协会会长苏亚军表示,将发挥协会作用,强化对大足雷竹产业的服务,真正让雷竹产业成为当地脱贫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为大足成为西南地区“雷竹之乡”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