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农村:有了机械化 种田好轻松
本报记者王林伟
开栏语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即日起,本报特开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栏目,以普通人的视觉,记录老百姓生产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讴歌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前段时间,记者来到高峰镇建兴村3组,种粮户张农村站在田坎边,望着田里的收割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稻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机器开过,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割稻、脱粒、装袋等工序一气呵成,干净利落。
“有了机械化后,劳力得到解放,时代更进步,生活很美好!”张农村无比感慨地说,现在收割10亩水稻,两台收割机,不到2个小时就可以全部收完。
张农村今年68岁,是一名水稻种植散户。“以前种田累得很,要是遇到暴雨或干旱等天气,到头来还赚不了几个钱。”张农村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种地是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一,那时候的秋收,要人工用镰刀将水稻一茬茬从地里割下来,再人工挞谷。
1978年改革开放时,张农村28岁,家里种了3亩地,“全靠人力,全家人最害怕的就是割谷子。”张农村说,割谷子时,烈日晒得人脸上脱皮,稻叶刺得人浑身火辣发痛,十分不自在。
对张农村而言,生活的无奈不仅仅是烈日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而是全家人每天起早贪黑,3亩地也要一个星期才能收割完成,再加上播种、插秧,一年到头,一大家子人都围着水田地转悠,费时费力不说,到头来还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手扶式拖拉机、柴油脱谷机、电动脱谷机开始出现,人力逐渐从部分劳动中解救出来。张农村说,曾经传统的农耕方式逐渐被改变,生产生活工具得以升级,这为他们种田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收入。
“自从有了这些农机具,每到收割时节,田野上就再也看不到我们家弯腰挞谷的身影了,只有脱谷机在稻田里作业时发出的轰隆声。”张农村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来,他家的传统牛耕退出了历史舞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张农村家,农机具也不单单只是最初的手扶式拖拉机、柴油脱谷机了。“现在插秧有插秧机、收割有收割机,只需一个电话就能搞定,方便得很。”张农村说,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如今的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化设备开始广泛使用,一到农忙时节,田里各种机器轰鸣。
“以前没这么先进的机器,种3亩田累个半死,现在种10亩田跟玩似的。”(下转2版)(上接1版)张农村说,有了各种农机器后,种田变得轻松,他便一口气承包了10亩水稻。
对于改革开放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张农村深有感触地说:“比起传统的人工收割和柴油脱谷机,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效率更高,而且脱粒后的稻谷几乎没有杂质。”
看着沉甸甸的稻谷,张农村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的干劲越来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