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从打工仔到汽车配件厂老板

丰都日报2018-09-06 11:13

廖华军当选龙孔镇“十大榜样人”

本报记者邓尧予

他只有初中文化,17岁独自外出打工,从汽车配件厂“小学徒”做成“大师傅”;他回乡创业,在十多亩流转土地上建起一座汽车配件厂,带动当地80余名村民就业,其产品远销国外。他就是从龙孔镇龙孔村走出来的重庆亚改汽车用品有限公司老板廖华军。

十七岁外出务工

廖华军今年35岁,是龙孔镇龙孔村三组村民。17岁独自南下到广东打工,由于工作勤奋学到了技术,在当地承包厂房创办工厂。为了回报家乡,他把技术和设备带回丰都,在自己的老家独资创办企业。

“我是地道的农村放牛娃,上小学时,下午放学回家就要放下书包去放牛,力所能及地帮父母做事。”廖华军回忆道,他最喜欢骑在牛背上读课文,在书中介绍了许多山里没有的东西,因此他从小对山外的世界充满了遐想,也充满了好奇。

2000年,刚满17岁的廖华军初中毕业,当时正值“打工热潮”,村里许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去了。廖华军也义无反顾地只身远赴广东东莞打工。

“刚到东莞时,人生地不熟,就连当地人说的广东话也听不懂。”廖华军表示,当时看着东莞街上茫茫人海,他产生了迷茫,不知道目的,也不知道方向,最想要的就是找到一份职业。

廖华军一连找了好几家工厂,但老板都以年龄太小、个子不高为借口,将他拒之门外。廖华军说,虽然颇受打击,但他没有气馁。几经辗转,最后来到一家生产汽车用品的工厂当了一名学徒。此时,他已在东莞漂泊了3天,人生第一次尝到餐风露宿的滋味。

从小学徒到大师傅

“当时是我第一次接触汽车用品的生产线,对数控机床的操作一窍不通,只能帮老师傅打下手干杂活。”廖华军说,由于没技术,所以工资每月只有500元左右,但是他是很满意找到栖身之所,有了一碗饭吃。

每次领了工资,廖华军不是把钱寄回家,而是请帮教自己的师傅吃顿饭,沟通感情,反过来,师傅觉得他“懂事”,就把过筋过脉的地方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廖华军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不懂就问,逐渐学会了机床操作技术。

“老实说工厂打工非常辛苦,每天工作时长在12个小时以上,机床操作又非常枯燥,但是我初来乍到肯定要老老实实工作,不然根本无法立足。”廖华军说,有人劝他跳槽,建议他到当地的电子厂、制衣厂或玩具厂谋职,他总是付之一笑。随着技术越来越熟练,廖华军操作机床得心应手,逐渐成了车间里的“大师傅”,老板赏识他,一连几次给他加薪,甚至提出让他做车间主任独当一面,但廖华军并没答应,而是想到了另立门户。

返乡建厂带动就业

“我在工厂干了6年,对汽车配件生产技术驾轻就熟,而且对汽车用品市场行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搭建了一些人际关系,所以我就想自己出来单干。”廖华军说,2006年底,他便选择辞职,通过多次考察,在广州白云区租赁了一处厂房,独立创办了工厂。

“我办厂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因为我有过硬的技术,了解汽车用品市场行情,就是资金有些欠缺,于是我向亲戚朋友筹集,他们都很支持,给了我信心和力量。”廖华军说。

据了解,廖华军的工厂生产经营的汽车用品由于有质量保证,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快打开了销路。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近几年,他不安于现状,通过多次技改,使产品更加精益求精。目前,部分产品已销往国外。

2014年7月,廖华军回到家乡龙孔镇,在老家龙孔村三组租地10多亩,独资创办公司。工厂于2015年7月建成投产,这个企业与广州那边的工厂遥相呼应,也算是一个分厂。

“目前,厂里有80余名工人,大部分是本地的乡亲,通过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后可以上岗。”廖华军说,之所以选在龙孔镇开分厂,就是希望尽可能多地帮乡邻不用再离乡背井,实现家门口就业。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