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返乡创业创办沃园家庭农场

丰都日报2018-11-08 09:48

杨小平查看沃柑长势

本报记者郎克志

现年43岁的龙孔镇大面场村1组杨小平,在福建钢铁厂工作10多年,从工人一直干到厂长。他想到在外打工不如回家创业,就于2012年回到老家。2013年在镇村干部的支持下,杨小平流转土地,开始发展种植业。现在,杨小平又创办了丰都县沃园家庭农场。近日,记者对杨小平的创业经历进行了采访。

流转土地种植蔬菜水果

杨小平想到人们都要吃农产品,感觉做这一行不会亏,就决定在当地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2013年7月,杨小平的爱人冉小兰在大面场村成立了丰都县新耕农作物股份合作社。当年,他们夫妻俩就决定发展蔬菜水果。

“我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200亩,种植马铃薯、西瓜和榨菜。第一年效益还可以,但第二年就不行了。”杨小平说,他第一年还顺利,收入也还可以,但第二年却亏了,彻底打击了他发展蔬菜水果的信心。

杨小平告诉记者,2013年下半年,他种的马铃薯产了70多吨,当年市场行情可卖到1.5元1斤,纯收入10多万元。2014年上半年种植西瓜,产量达100多吨,也实现纯收入10多万元。2014年下半年种植马铃薯,由于久雨不晴,马铃薯全部死了,损失惨重。随后,杨小平就不种马铃薯,改为种植蔬菜。2016年种植榨菜,当时卖到五六角1斤,收入了10多万元。但2017年榨菜却降到了2角1斤,加之人工费和肥料等成本,一季就亏了六七万元。

“我流转的土地,大都是荒芜了10多年的长满杂草杂树的荒地,土质不好,影响了作物的生长。但我也感觉到了发展这些产业的不稳定性,就想另谋出路。”杨小平说,他租用挖机对荒地进行开荒,还修建了道路和仓库等设施,共投入了50多万元。

转型发展种植沃柑初见成效

考虑到种植蔬菜水果比较单一、利润不高、受气候影响较大,2015年,杨小平到北碚、忠县等地考察后,结合自己流转土地的实际情况,决定发展沃柑。

“沃柑是优质、高糖的晚熟杂柑品种,具有树势强旺、栽培管理容易、早结丰产、果实外观漂亮、果肉细嫩化渣、汁多味甜、高糖低酸等特点。”杨小平说,沃柑晚熟,挂果时间长,产量高,在市场上新鲜水果的空档期成熟、采摘,可以卖个好价钱。

杨小平说,他看好沃柑,是因为采摘期从第一年12月可持续到第二年6月,不用成熟后立即采回去用药浸泡、包装,少了很多麻烦,也可以让消费者吃到新鲜的水果。如果果实太多,没有及时卖出,还是需要修建冻库。

2015年,杨小平就买回1万多株沃柑苗栽种,同时,在树下套种榨菜。去年,树苗长大了,开始挂果,就不再种植榨菜,专门经营果树。近日,记者在杨小平的沃柑地里看到,这些沃柑树长势良好,大都长到1米多高了,70%的沃柑树已经开始挂果。进入丰产期后,预计可以实现纯收入50多万元。

为了种好沃柑,杨小平多次外出学习种植管护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方式,还请县农委技术人员给予技术指导。他打算以后在此发展农家乐,让村民除了在他这里有务工收入外,还可以发展农家乐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家庭农场实现助农增收

如今,该合作社已升级为丰都县沃园家庭农场了。农场按“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每年对入股的成员实行盈余返还,按当年盈余的10%提取公积金后,返还总额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返还后的剩余部分,按比例分配给成员,并记载在成员个人账户中。

目前,该农场现有成员135人,大部分为该村村民。前几年由于没有多少收入,就没有多少分红。据杨小平介绍,现在已经挂果了70%,进入丰产期后,成员的收入将会明显增加。现在,村民主要靠务工来获取收入。杨小平说,最忙的时候,一天有四五十个人在做工。工资按照小工70元一天,大工200元一天的标准支付。一年下来,工钱总共要开支15万余元。

“沃柑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现在,我们村很多人都在种植,成为了村民的致富产业。”该村党支部书记廖宗乾说,该村大部分村民在种植沃柑的同时,还在沃柑树基地里务工。他们除了有务工收入外,部分村民还有土地流转的收入。目前,沃柑种植基地已示范带动大面场村周边农户发展沃柑种植1000亩,有效地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