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半个世纪 守护村民健康
刘明龙给村民看病
本报记者郎克志
南天湖镇高庄坪村三组70岁的刘明龙,从17岁开始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至今已有53年。53年来,他一直坚守在该村从事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以低廉的价格为乡邻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解除他们的病痛,让村民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就能治好,赢得了村民的赞誉。
近日,记者采访了刘明龙的从医经历,以飨读者。
踏上乡村行医之路
刘明龙17岁初中毕业后,在家人的支持下,经村上推荐被确定为该村卫生员。担任卫生员后,他多次被派外出学习,并学以致用,努力服务于村民。
1972年,刘明龙参加栗子区卫生院组织的全区卫生员培训,在三建乡大河坝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习。后又被原县卫生局安排到高家镇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在1973年到1976年间,每年都要学习2个月,还要组织考试,过不了关的,就得继续学习。
“开始学的时候,感觉很难,一度后悔自己去学医。入门后,逐渐感受到了学医的乐趣,就感觉只要努力学习,还是能够学懂的。”刘明龙说,自己对学医有兴趣,感觉掌握了一门技术,既能治病救人,又有成就感,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很值得努力去学。
于是,刘明龙在每次学习期间,都非常努力。遇到有没有弄懂的地方,他都千方百计地通过请教老师、查阅资料等方式,不分白天晚上,顾不上休息,深入钻研,直到弄懂为止。所以,每次考试,他都能够顺利过关。
刘明龙说,当时一起学习的有40多人,就有人因为考不过而没有取得做卫生员的资格。
1976年,刘明龙拿到了县卫生局统一颁发的赤脚医生证后,就在村卫生室上班,正式开始了他的乡村医生之路。
开展农村卫生工作
从开始学医起,刘明龙在参加集体劳动的同时,就边学习理论边联系实际,扎实学习医疗技术。由于他的理论功底有限,虽没有取得大的成就,但也练就了作为一个乡村医生的过硬本领。
“我当时每个月一半的时间用于做村上的卫生工作,一半的时间用于集体劳动。尽管做卫生工作时间打紧,但我都尽力做好村上的疾病预防和治病救人工作。”刘明龙说,他学的是内科、外科和中医的一些基础的知识,大的病治不了,但治小毛病还是没有问题的。
据该村村民陶昌荣介绍,开始学医那段时间,由于农村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现象很严重,很多病都要靠刘明龙自己去采集草药来预防疾病,这样做的成本很低,也方便村民治病,因而采集中草药和熬药就成了他当时最重要的工作。那时,他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结合时令去采集中草药,熬制药水给村民防病治病。他所在村的村民健康状况也持续良好。
“我一辈子主要是围绕‘一根针一把草’来做卫生工作。‘草’就是草药,‘针’就是针灸。”刘明龙说,针灸就是扎银针,能够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他说,现在他能够认识的草药有200多种,并知道它们的功效。扎银针,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对于一些适合扎银针的小毛病,常常能起到针到病除的疗效。
行医积善两不误
刘明龙行医53年来,与他同时学医当乡村医生,现在还在干这一行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因为干这一行的人往往几十年下来,依旧是“两袖清风”,过着清贫的生活,所以只有少数人能够坚持下来。
“现在,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办公桌、药柜、床铺、检查床等都配齐了,药品也有100多种常用药。”刘明龙说,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只要村民有治病的需要,他就尽力去给他们救治,并且收费都很低廉。
“刘明龙为人很好,给人治病从不讲价还钱。”该村村主任刘友林说,该村村民谢廷珍患类风湿病不能走路,刘明龙坚持6年每月都去给她扎银针15次,以此减轻她的痛苦,直到她去世,从不收费;村民向中禄腰部扭伤,刘明龙免费为其扎银针给他治好;村民向定清,被山洪冲到山沟受伤昏迷不醒,刘明龙去给他做人工呼吸、打针用药,直到完全恢复;村民向廷俊患胃病晚上大出血,刘明龙立即前往救治,并和村民一道,及时租车将他送往县人民医院救治,让他脱离了生命危险……得到他的治疗的村民还有很多。
“每次看到村里人健健康康地生活着,我就感到高兴!”刘明龙说,他坚持行医不是为了挣钱,而是行善积德。他说,如果为了挣钱,他早就不干这一行了。如今,他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仍坚守在村卫生室,守护着村里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