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旮旯里小工厂月发工资30多万元
村民在车间作业
本报讯(记者杜成波)“谭贤方三千多块、董云江夫妇俩七八千块……你莫小瞧,我们这个山旮旯一个月就要发出30多万元的工资。”12月3日,记者在龙河镇采访时,石堡村村民谭世福背着背篓,笑嘻嘻地告诉记者,邻居们福气可真不小啊。
“我们村是县上第一批脱贫的村之一,虽然跟龙河镇只有一条小河流之隔,但以前的路不仅没有硬化,就连土泥巴路还有很多地方坑坑洼洼的,赶场一个来回要一两个小时。”石堡村党支部书记董云五告诉记者,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村里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有了很大变化,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这几年,石堡村硬化村道路15.5公里,泥结石路1.4公里,人行便道12公里,还有产业路、机耕道数公里。整治山坪塘54口,解决村民的人畜饮水难题,惠及千多人。排查改造C、D级危房260余户,实施高山生态移民搬迁9户,新建标准化卫生室1个。
“我们还以‘贵龙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农户 股份’的合作方式,实行村民利益联结分红,发展优质李子桔柑生态园600亩,发展核桃1200亩。”该村村委会主任谭代艮说,同时配套建设水池20口、管网15000米,解决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依托优势强特色,因地制宜上产业。
“虽然脱贫了,但扶贫事业永远在路上。因为产业是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关键,我们必须找到一条让村民持续稳定增收的路子。”该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正平说,今年6月,村上成功引回一位村民返乡创业,在家乡打锡箔,目前工厂已基本进入正轨。
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上世纪末期,石堡村的村民也像其地方的村民一样,纷纷加入到外出打工的滚滚洪流中。“我当时出去就接触到锡箔行业,在厂里干了一段时间,技术基本都成熟了。”村民谭小平说,后来回家过年,一年接着一年,把挨着的邻居带出去很多,大家都打锡箔。
“去年回来,谭小平突然问家乡有没有发展的空间。”董云五说,听了谭小平这句话,他便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一起商量,鼓励谭小平回到家乡创业,继续打锡箔。
说干就干。筑巢引凤,一定得把“窝”筑牢筑好。选址、开路、盖房……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人员忙碌不停,只为村里有更多让村民增加收入的产业。
“今年6月末,路修通了,厂房盖好了,陆陆续续购回生产机器,万事俱备,只差人手。”谭小平说,他当时还很失望,除了叫回自己的一两个徒弟,开机器的师傅根本就没有。
王正平灵机一动,村里不是有脱贫户吗?不如让他们也做谭小平的徒弟吧。火烧眉毛急,谭小平一来差人手,另外也想带带邻居,帮他们把家庭搞得更好,便满口答应了下来。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坨坨50多斤重的锡锭要经过多道工序,最后才能成半成品--磨纸。
52岁的村民谭贤方,由于脚带残疾,女儿是聋哑人,一家人生活十分不便,常年靠在家务农过生活,他是最早确定来“拜师学艺”的徒弟,主要负责浇锭子。“经过小平的耐心教学,我学会了技术,现在都是熟手了。”谭贤方面带笑容,如今,他每个月可以领到三四千元的工资。
随后,记者来到生产车间,只见一台台机器不断发出撞击声,工人们正仔细地作业。村民董云江以前是建卡贫困户,夫妻俩八月来到锡箔厂,一个是机械操作手,一个负责清理磨纸,令其蓬松,每个月可从谭小平手里领到7000多元工资。
目前,锡箔厂里共有固定人员20来个,都是本村村民。由于磨纸清理需要大量手工,该镇石堡、长坡、文庙等村有很多闲置劳动力都会拿货回家做。“栗子乡的谭秀兰还带了一个‘小分队’,专门开车取货、送货。”王正平说,眼前锡箔厂每个月光为村民发放工资就有30多万元,他们正在考虑给谭小平申请扶贫车间,一来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同时也帮助村上解决“空壳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