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到世界的丰都·品丰都的楹联② | 丰都人这副联曾是重庆学子的座右铭

上游新闻李析力2023-04-30 13:39

开栏语: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在丰都名山景区留下脍炙人口的楹联作品。这些作品或吟咏秀美的风景名胜,或记叙传奇的历史典故,或传达惩恶扬善的价值观念,是丰都名山景区独有的文化印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为彰显丰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在2023中国重庆·丰都庙会举办期间,上游新闻与丰都县委宣传部特开辟“到世界的丰都·品丰都的楹联”专栏,邀您与专家学者一起,通过赏读丰都的楹联,游览名山景区。  

丰都名山景区内,在山顶天子殿附近,建有一座名为望乡台的高台,是景区著名的景点之一。历史上这里是否有过望乡台,已无从可考。但如今的望乡台建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应该也是从神话传说中演化而来的产物。

在中国神话传说里,望乡台“出镜率”极高,被人们熟知。明代小说家罗懋登就曾在《西洋记》中写到,人死后第三日到达丰都,由于世俗牵绊,往往难以彻底放下,于是阎君号令,允许他们登上高台遥望家乡,大哭一场,却才死心塌地。书中提到的高台,便是传说中的望乡台。

神话传说中的望乡台在现实中也能找到原型。它是古代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的人,为眺望故乡而登临的高台。后来随着佛教引入中国,望乡台由现实建筑演变为虚幻存在,并被披上神秘色彩,说是向阳间亲人作最后一次告别的地方。

其实,无论是虚幻还是现实,望乡台所承载的都是对家乡无尽的热爱,对故土难离的倾诉。《丰都古今诗联集萃》收录了一副题望乡台的楹联。该联为清人徐昌绪所作,联云:

遍游五岳西归,数足下名山,谁似吾乡钟秀气;

欲障百川东去,看眼前逝水,我从何处挽狂澜?

徐昌绪,重庆丰都人,清咸丰年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他能文工书,在京城颇负才名。因受肃顺案牵连,被下刑部狱。经查明原委,免于受罚,后以终养乞归,主讲东川书院(即现在重庆市第七中学校前身)二十年。

据查,此联最早是徐昌绪亲书于东川书院,并非题写望乡台。《丰都古今诗联集萃》收录此联,并加名“题望乡台”,想是原因有三:一是联中切“名山”之名;二是徐昌绪是丰都人;三是联中的桑梓情怀高度契合望乡之意。

此联是否题写望乡台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丰都人徐昌绪撰写的这副楹联名世已久,影响深远。特别是对于曾在东川书院和重庆府中学就读过的学子,提到此联往往将其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并在他们的回忆录中被提及。

上联起句“遍游五岳西归”,发“五岳归来不看山”之慨。再历数走过的各大名山与家乡的山相比,道出“月是故乡明”之妙。把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下联化自唐代韩愈《进学解》中“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是希望匡扶时弊,找到自己力挽狂澜的方向。

不少人解读下联时,认为“看眼前逝水”句有无奈之意。其实不然,《论语·子罕》中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对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释为,“进学不已”,也就是不断地学习。这样的理解,更契合此联悬挂于书院的用途。

全联气象雄浑,格调雅正。化用诗文自然贴切,如信手拈来。虽对景物着笔不多,但以情制胜。上下联两个设问结句,情感色彩极其浓郁,足见其对家乡的厚爱,对学生的厚望,并希望通过楹联,潜移默化地将这份情感传递、影响到更多的人。

作者简介

李析力,简介见前文《一副楹联道出丰都“鬼城”的前世今生》。

王博,男,四川巴中人,现居重庆市巴南区。重庆市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热衷于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近二十年,多次荣获全国各类征联赛事大奖,有作品刻挂于全国多地景区。参与编撰了国内首部以红岩精神为主题的楹联专辑《红岩联语》。

文中图片由丰都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周芝逸

责编:秦雨

审核:宋岩

责编周芝逸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