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漠”记:“矿区”如何变“景区”
关于我国的荒漠化,素有“北沙南石”说法。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南方地区的石漠化。
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利用价值、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溶作用造成的石漠化之外,另一类就是因过度采矿,随意排放矿废渣、废液、废气,导致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岩石裸露、滴水不留、寸草不生。
青龙镇党委书记肖建华向“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采访团介绍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新华网 庞瑞泽 摄
重庆市奉节县青龙镇大窝社区,曾经是有名的石漠化地区。
青龙镇大窝社区位于奉节县原一磺厂所在地,距县城60公里,海拔925—1800米。社区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下辖3个居民小组,941户2784人。
大窝社区一磺厂成立于1951年,经勘查一磺厂硫铁矿储量367.7万吨、远景储量236万吨,曾年产磺4506吨,工人总数曾达3600人。
全盛时期,硫磺年产量达7197吨,创造税收1100余万。1998年进行体制改革,一磺厂硫磺生产线全面停止,煤炭行业发展迅速。
资源的过度开采,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土地长年受硫磺侵蚀,酸性严重,导致森林覆盖率低,厂部核心区域一片焦土,寸草不生,后期修复难度大、时间长,成为著名的石漠化地区。
2012年至2015年,随着环境破坏严重、国家政策调控,对一磺厂实施政策性关闭,一磺厂也因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奉节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蓄水以备灌溉之用。新华网 庞瑞泽 摄
近年来,大窝社区积极通过实施石漠化治理、创新社会治理、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措施,实现“矿区”变“景区”、“信访村”变“和谐社区”的三大转变。
转变之一:生态恢复日益良好。通过对矿区进行补植补绿,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森林水源涵养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社区现有林地面积达7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0%,同时,依托恢复的自然资源优势,2017年成功创建为国家2A级景区,有望今年升级为国家3A级景区。
转变之二: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突破口,强力推进种养殖、小水果等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共发展高山冷水鱼30万余尾、突尼斯软籽石榴1100余亩、脆李1700余亩。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农家乐13家,旅游业从业人数达200余人,年接待游客达4万余人次,经济收益700余万元,实现居民分红230余万元,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转变之三:社区管理日益和谐。通过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治理、“清洁家园、和谐邻里”等活动,群众“家园”意识显著增强。特别是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自愿拿出土地、投工投劳等方式支持社区发展,不计回报,社区和谐氛围日益浓厚。
青龙镇在推进石漠化治理的同时努力发掘自然生态景观。图为青龙镇“海豚湾”。新华网 庞瑞泽 摄
据介绍,青龙镇大窝社区的主要做法,包括坚持党建统揽,社区治理依靠群众。大窝社区以党建工作统揽全局,强班子、带队伍,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民主管理作为化解纠纷、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总开关”,积极调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
发展才是硬道理。大窝社区创新产业经营模式,促进农户增收致富。成功探索出“公司 集体经济 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引进煤炭转型企业,成立重庆崎洋农业公司,实行公司运作、居委会监督、农户入股的经营模式,其中公司占股62%、集体占股5%、农户占股33%;当地农户还以土地、投劳等方式入股,实现群众入股率达100%。积极探寻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营模式,以“三变”改革为突破口,将集体所有的资源、资产、资金进行量化确权,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一人一股的方式进行分配股权。2017年,利用县级统筹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万元建设农家乐,由社区负责运营,纯利润的40%作为集体经济组织公积金、公益金,40%作为发展基金,20%作为分红基金,预计建成后每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万元并解决部分就业。
“我们的小目标是明年每家每户增收一到两万元。”大窝社区村支书文峰充满自信的告诉新华网记者。
大窝社区街巷如今一步一景,村民推窗见绿。新华网 庞瑞泽 摄
由于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实施工业旅游融合,资金投入巨大,但当前大窝社区是通过利用其他项目余留资金,渴望获得拨付用于发展旅游的专项资金,进一步推动大窝社区乡村旅游发展,实施工业旅游融合。
思路清晰,人才就是点金石。目前大窝社区乡村旅游发展缺乏市场运作,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需要系统有效的培训,提升营销手段,获得专业技术的相关单位对口帮扶指导。“与此同时,我们希望早日解决项目实施难题,完成工业旅游融合立项、招商融资等。”青龙镇党委书记肖建华说。(钱春弦 庞瑞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