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乡文昌村村民喻德兵的“变形记”:贫困户“蝶变”致富能手
记者 马江望 通讯员 谢龙
从贫困户到养猪场老板,再到成立克朋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蔬菜“大王”,平安乡文昌村村民喻德兵的两次创业故事,在当地成为佳话。
近日,记者走进喻德兵的蔬菜基地时,看到他正在大棚里面忙碌着。基地里蔬菜长势喜人,各类蔬菜郁郁葱葱,远远望去,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去年,自己养猪和种植蔬菜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万元、纯利润80多万。今年,我将扩大种植、养殖规模,争取让利润翻一倍。”钻出大棚,喻德兵擦了把汗,满脸自信地说。
生猪养殖 喻德兵成功“摘帽”
今年43岁的喻德兵是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人,过去常年在广东打工,每月挣得的费用除去生活开销后所剩无几,两个小孩上学的费用更是家里一笔沉重的负担,经常入不敷出。随着大儿子上了高中,学费和生活费激增,2010年,喻德兵一家成为了贫困户。
2010年底,喻德兵回到家乡,紧盯生猪养殖这个商机。经过一番市场调查,他开始在重庆荣昌引进6头母猪发展养殖。起初,生猪市场并不景气,辛辛苦苦建起的圈舍,没能够给他们带来效益,还让整个家庭变得更加拮据。“我养的粮食猪,喂的都是野草、包谷和红薯藤,那时候每头猪喂出栏还不够成本。”
没有资金,喻德兵就找亲戚朋友借;缺乏养殖技术,就经常到乡畜牧站,向技术人员请教;遇到不懂的问题,四处讨教,直到弄明白为止。2013年,生猪市场逐渐好转,喻德兵筹资建起400平方米的养猪场,达到了年出栏30多头的规模,收入3万多元,养猪场逐渐走上正轨。
尝到了甜头的喻德兵决心扩大生猪养殖规模。2014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再次扩建了2000平方米的圈舍,有多个功能房间,存栏生猪达到了400余头,一年纯收入40余万元。不仅能够脱贫,还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楷模。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为了帮助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2015年,喻德兵成立奉节春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采用“公司 农户”养殖模式,与900户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其中贫困户53户。为充分发挥企业平台优势,公司先提供猪仔、养殖技术给贫困户,统一提供配料、保险,并按照高于市场价每斤0.2元收购,同时,公司为8个农户提供务工性岗位,平均每人每月增收2950元,真正实现了养殖户的零风险。据了解,养殖生猪一般10个月可出栏,每头可达280斤左右,农户养殖一头生猪至少可获得2500元以上收入,除去养殖成本,年可获纯收入1300元左右。
如今,春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经与奉节、万州、云阳、开州等地的屠宰场签订了长期的收购协议,销路有了可靠的保障。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喻德兵认为必须要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发展更多的农户加入到生猪养殖事业中,既能增加群众的收入,这样的“抱团”发展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关键是能鼓起群众的“腰包”。
“今年,我们还有个更大的计划,延伸生猪养殖的产业链条。”目前,喻德兵正与两家企业筹备成立“重庆市食无忧农业有限公司”,准备带领全乡12个村的老百姓一起发展生猪养殖,预计年出栏规模将达到1万头。他说:“我们准备把企业的利润让出来,在收购村民的生猪时,每斤收购价比市场价高0.2元,再把每头猪售价的1%返利给村民,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乡亲们持续增收。”
目前,在他的引领带动下,平安乡发展养猪产业的农户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
种养结合“蔬菜大王”带领村民共致富
从脱贫到致富,并不只是一步之遥。喻德兵说,“勤劳”才是脱贫致富的法宝,所以他比别人更努力,除了养猪还大规模种植蔬菜。
2016年,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猪粪处理却成了大问题。喻德兵思前想后决定把粪污跟农业结合起来。与家人协商后,他试种了134亩蔬菜。刚开始,由于没有经验,不懂技术,只依靠传统种植方法,导致产量低,效益也不是很好。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菜地,提高种植技术,勤奋好学的喻德兵白天忙完了菜地的事情,晚上就抓紧时间去种植大户家学习经验,并且向乡里面的科技特派员请教。付出总会有回报,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经营,田地里的蔬菜长势越来越好,他渐渐地也成种植“专家”了。
试种的成功,让喻德兵种植信心倍增,加之乡亲们的信任,2017年,他筹资435万元,成立奉节县克朋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 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与当地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为农户免费提供种苗、统一选购肥料等形式带动73户农户发展辣椒种植,其中贫困户13户。
又一次的拓展,让喻德兵的思维更加开阔了。“传统的蔬菜种植不仅产量低,不能抵御自然灾害,而且在市场上卖不起价。要想搞好蔬菜种植,必须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上市。”喻德兵不走传统蔬菜种植道路,坚持以大棚蔬菜为主,露天配种为辅。
为增加经济收入,种植绿色蔬菜,喻德兵推行种养立体化发展。他把老化的菜叶及杂草作猪饲料,用猪粪提高土地肥力。如此一来,养猪场粪污摇身一变,由“废”变“肥”,不仅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问题,还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在基地里,随便摘下一个西红柿,连洗都不用洗就可以放心的吃。”在喻德兵眼里,种菜的人,讲的不仅是技术,还是个良心活,要有诚信,不能以次充好,否则就是害人。在农药的使用上,喻德兵以预防为主,确保食用安全。种植过程中,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销售,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
2017年底,喻德兵种植的红薯、白菜、辣椒艳青、虎皮椒、鱼腥草、茄子、土豆、辣椒艳椒11号等得到了中国绿色食品开发中心的认证。由于产出的蔬菜属于绿色食品,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基地日收入在5000元以上。目前已与重庆双福商贸城和重庆首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
喻德兵告诉记者,合作社和农户共种植了1500亩蔬菜,种植无公害蔬菜和养猪,除去成本费、人工费,年纯收入有望达到500万元。
“光靠自己肯定不行,关键还是党的政策好。”喻德兵说,养猪场他自筹202.2万元,财政补助200万元;克朋农机专业合作社自筹了166.65万元,财政补助268.35万元;政府还经常聘请专家、举办培训为他提供技术指导。正因为如此,喻德兵自己“发达”后,没有忘记其他人,他利用合作社发展优势,推出“反租倒包”模式,在流转村民土地后,免费提供蔬菜种子反租给他们种植蔬菜,合作社再进行统一收购。这样,农户们不仅获得土地流转费,还能通过返租土地种植蔬菜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喻德兵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了克朋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职业农民”。村民贺德中在基地承包了1亩地种植蔬菜,年收获各类蔬菜15000斤左右,通过一年的管理劳作,他能分得2万多元,“是原来种地收入的十倍。”贺德中满意地说。其他不承包大棚的村民,收入也有多种形式,一是每年的土地租金收入;二是基地务工收入,一天劳务费在70—150元不等。在蔬菜基地上班的村民吴本春告诉记者:“土地承包后,又把我请到蔬菜基地上班,每年不仅有土地承包费,每月还有工资领。”
“蔬菜基地长期聘用10余名农民务工,季节性务工3000人次。”喻德兵表示,他今年还要扩大蔬菜种植规模,“今年拟在文昌村田坝建设20亩连栋育苗大棚,红苕淀粉-粉条加工线一条,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均纯收入300多万元,到时肯定会增加就业岗位,解决更多村民就业。”
一手抓养殖业,一手抓种植业,喻德兵走出种养结合的致富路。
记者手记:在这场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喻德兵紧跟扶贫政策,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他证明了只要抓住机遇,踏实肯干,贫困户也能华丽转身,一举甩掉“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