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七旬村民自费订阅党报40余年
严荣中展示自己收藏的老报纸
巴渝传媒网讯 今年74岁的严荣中是涪陵区龙潭镇石垭村4组土生土长的农民,是乡邻里眼中的怪人,因为在当地村民看来,每天看报是城里人或者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习惯,可一生务农的他却坚持每年订阅党报,将报纸当作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在乡邻眼中又是一位善人,因为他从报纸上学到很多种植养殖技术,并且将这些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普及科学知识。
从小热爱读报 家中报纸堆积如山
近日,记者来到严荣中的家,看见他家房屋二楼的三间屋子里均堆了厚厚的几摞报纸,犹如一个资料室一样,几乎全是《巴渝都市报》及其前身《群众报》和《涪陵日报》,记录了当时的国内外大事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事迹,还刊登了当时流行的农业项目的种植养殖科学方法。一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他便从报纸上剪裁下来装订成册。
“我很喜欢搜集人文历史方面的内容,涪陵的抗战历史、传统节日的习俗、新时代的移风易俗等等,我搜集了好几本。”严荣中一边说着一边向记者展示他搜集的报纸。
严荣中说,他从上世纪70年代起坚持每年订阅党报,至今没有间断过。他之所以如此热爱阅读报纸,源于他在小学时期便接触到村里订阅的《群众报》和人民公社简报,并且经常在大人们劳作或者开会时读报,宣传报上的新闻和农业种植养殖技术。
自学种植养殖技术 带领村民致富
严荣中一生务农,除了玉米、水稻、红薯等当地传统农作物,他还大规模地种植过棉花、苎麻、油菜等经济作物,还建立了村里的首个幼蚕共育室,发展过鸡、肉兔、生猪养殖业,带动乡亲们致富。
“我的种养技术全部是从报纸上自学的,结合实践,总结了很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等技术,所以我种的庄稼产量高,养殖的畜禽成活率高。上世纪80年代,我种的7亩油菜产了1000斤油菜籽,每年生猪出栏20多头,是当年村里的种植养殖大户。”严荣中脸上难掩自豪的神情。
今年54岁的冉崇安是石垭村4组村民小组长,在他的印象中,严荣中是一个能干、好学又十分热心的人,经常将自己从报纸上学到的种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还经常手把手教别人如何科学种植和养殖。
学习先进典型 提升自我修养
“报纸是我的良师益友,像一部百科全书,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有,不仅教会我很多种养技术,还教会我怎么为人处世。报纸上报道了很多孝老爱亲、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爱岗敬业等先进典型人物,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这些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严荣中说,他通过看别人的先进事迹,反观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加以改正,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上世纪80年代,严荣中担任生产队团小组组长,他经常发动村里的青年团员开展学雷锋活动,帮助村里的五保老人挑水、砍柴、种地,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难题。每逢赶场回家途中,主动帮助残疾人、老年人背重物。尽管都是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但是却温暖了受助者的心。
“严荣中为人正直、善良是乡亲们公认的。他和任何人相处都是客客气气、和颜悦色的,我从来没有看见他和谁红过脸,很有包容心和肚量。”冉崇安说,严荣中在乡亲们中威望高,深受大家信任。在最近开展的土地确权工作中,他被乡亲们推选为土地确权指界小组成员,负责填写土地确权登记表格。
严荣中不仅注重自我修养,还重视培养子孙的文明素养。他的女儿严昌红受父亲的影响,乐于帮助别人。严昌红在龙潭场镇上开了一家打字复印店,她的丈夫在涪陵十七中教书。她的婆家位于偏远的农村,丈夫的几个兄弟姐妹都外出打工,侄儿、侄女缺少管教。几年前,夫妻俩商量决定将丈夫的8个侄儿、侄女接到龙潭上中学,从生活上、情感上给予悉心照料,最终5个侄儿、侄女考上大学,并且找到不错的工作。
“父亲经常教育我和几个哥哥要做善事,当别人遇到困难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父亲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但是他的思想境界和眼界高远,这和他爱读报的习惯息息相关。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喜欢读报,经常关注涪陵手机报、“爱涪陵”手机客户端上的新闻,增长自己的见闻,开阔自己的眼界。我看到励志、感人的故事后就讲给我的两个孩子听,激励他们从小做一个自立自强又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严昌红说。
文/记者 冉富月 图/记者 李辉